2025.07.30 22:21 臺北時間

呼拉圈之母101歲辭世 嘆世界不公原因曝

mm-logo
時事

國際中心/程正邦報導

「呼拉圈之母」安德森曾翻臉告玩具商失信,晚年嘆世界不公平。(圖/翻攝自Hula Girl紀錄片)

▲「呼拉圈之母」安德森曾翻臉告玩具商失信,晚年嘆世界不公平。(圖/翻攝自Hula Girl紀錄片)

被譽為「呼拉圈之母」的瓊・安德森(Joan Anderson)近日於加州聖地牙哥北方一間療養院辭世,享嵩壽101歲。安德森最為人所知的,是她在1950年代推動呼拉圈(Hula Hoop)在美國風靡全國的歷史,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項玩具背後的發明與命名,並未替她帶來對等的名聲與報酬。安德森的家人證實,她於7月14日安詳過世。

安德森1923年出生於澳洲雪梨,年輕時曾擔任泳裝模特兒,因嬌小身形被稱為「口袋維納斯」。1945年,她與一位美國軍官韋恩(Wayne Anderson)結婚後移居美國定居,育有4名子女。

安德森年輕時候曾是泳裝模特兒。(圖/翻攝自Hula Girl紀錄片)

▲安德森年輕時候曾是泳裝模特兒。(圖/翻攝自Hula Girl紀錄片)

1956年安德森返回澳洲探親時,偶然看到當地民眾以木圈繞腰旋轉作為健身遊戲,現場充滿歡笑與熱情,讓她深受啟發。她請母親從澳洲寄來一個木圈,回美後不僅在家中使用,甚至在派對上展示技巧,旋圈姿態被朋友形容為跳「夏威夷草裙舞(Hula)」,她遂靈機一動,為這項玩具取名「呼拉圈(Hula Hoop)」。

這項創意迅速在家庭與社交圈中大受歡迎,安德森與丈夫韋恩認為具有商品化潛力,於是將呼拉圈介紹給當時新興的玩具公司Wham-O的共同創辦人亞瑟・梅林(Arthur Melin)和理查・克納爾(Richard Knerr)。雙方在停車場草率會談後,Wham-O取得了設計靈感,並將木圈改良為塑膠製品。

安德森發明呼拉圈,僅拿數千美元酬勞,因沒和玩具商簽合約,無法主張發明權。(圖/翻攝自Hula Girl紀錄片)

▲安德森發明呼拉圈,僅拿數千美元酬勞,因沒和玩具商簽合約,無法主張發明權。(圖/翻攝自Hula Girl紀錄片)

Wham-O透過學校示範與免費發放策略,1958年呼拉圈在全美迅速爆紅,據《紐約時報》報導,單在上市第一年就賣出超過2500萬個,掀起全民風潮。然而安德森一家卻因未簽署任何書面協議,無法主張發明權。媒體報導也刻意模糊她的貢獻,僅稱她為「來自澳洲的女性朋友」。

安德森夫婦在1961年提出訴訟,指控Wham-O違反口頭承諾。但對方聲稱熱潮已過,公司無實質獲利,雙方最終以和解收場,安德森僅獲數千美元補償,遠低於呼拉圈的市值。這段經歷對她造成終生遺憾,曾在晚年受訪時坦言:「我們常常會聊那些原本可能改變生活的錢……但事情不是那樣發展的。」

安德森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她總是告訴子女:「世界不公平,但人生還是要過下去。」(圖/翻攝自Hula Girl紀錄片)

▲安德森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她總是告訴子女:「世界不公平,但人生還是要過下去。」(圖/翻攝自Hula Girl紀錄片)

儘管未從發明中獲利,安德森與丈夫另闢蹊徑,成功經營一家木工機械公司。丈夫於2007年過世後,她搬入加州退休社區,依然維持規律的運動與社交生活。最初寄自澳洲的木圈她仍小心保存,有時還會親自使用,回憶那段改變命運的過往。

多年來,安德森的子女試圖讓母親的故事獲得正名,但始終未能獲主流媒體青睞。直到2016年,美國導演艾美・希爾(Amy Hill)偶然得知她的經歷,拍攝成短片《呼拉女孩》(Hula Girl),於2018年在紐約翠貝卡影展首映,當時高齡95歲的安德森親自出席,成為焦點人物。

安德森的女兒蘿拉琳・威利斯表示,母親雖對呼拉圈的商業利益失之交臂感到遺憾,但從未因此怨恨世界:「她總是說,世界不公平,但人生還是要過下去。」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未成年禁用社群平台!澳洲重拳出擊 「YouTube列管」最高罰9.7億
川普對台關稅倒數計時 路透社:台灣代表團仍在華府協商
吃醋好處多!醫揭6大健康奇效 但「這樣喝」恐損牙傷食道
太魯閣、七星潭人氣不如夜市? 花蓮「最強景點」吸101萬人潮奪冠

更新時間|2025.07.31 07: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