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程正邦報導

挺日行動!賴清德午餐秀鰤魚、帆立貝 遭北京毛寧怒轟「作秀」
中日關係因中國政府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而陷入緊張,總統賴清德的公開行動意外成為這場外交角力的焦點。日前,賴清德透過社群平台分享了他的午餐照片,餐點中包含來自鹿兒島的鰤魚和北海道的帆立貝等日本水產。儘管貼文未直接提及中國禁令,但其以實際行動「挺日」表態的意味極為鮮明。
此舉立即引發北京當局的強烈反應。《路透社》記者在例行記者會上詢問此事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怒氣沖沖地回應,強硬表示:「台灣是中國的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賴清德當局怎麼表演作秀,都改變不了這個鐵的事實」。

網紅張堯直球對決:若台灣是中國的,為何禁令無效?
然而,對於毛寧的強硬聲明,一位出生於中國、目前定居加拿大的知名網紅張堯發布影片提出了「神邏輯」質疑,直球對決北京當局的矛盾說法。
張堯在影片中反問:如果台灣真的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中國政府已經下令禁止進口日本水產,那為什麼賴清德還能吃得到?
她進一步分析,賴清德盤中的每一個日本水產品、乃至於台灣民眾吃的每一口日本海鮮,都在實質上證明中國政府的行政命令和經濟禁令無法在台灣執行。張堯結論:「證實台灣跟中國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她更嘲諷地指出,台灣人現在只要「吃個日本海鮮、看場日本藝人演唱會、或是去日本旅遊打個卡,就能輕易讓北京崩潰了」。

複製「鳳梨萊姆酒」劇本 台灣以消費力回應政治打壓
事實上,這種以消費力支持被中國打壓國家的戲碼並非首次上演。張堯在影片中回顧,過去立陶宛曾因政治因素遭中國拒收萊姆酒,結果台灣展現友誼,將遭拒收的貨品全數買下。
這次日本水產遭禁的事件,劇本也如出一轍。早在2021年,中國曾以檢出介殼蟲為由暫停輸入台灣鳳梨,此舉當時被國際普遍認為是兩岸政治角力下的非經濟政治動作。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隨後便透過社群平台,發布自己與台灣鳳梨的合影,大讚看起來好吃,表達對台灣農產品的支持。
如今,賴清德總統的「壽司午餐」舉動,正是比照當年安倍的模式,以實際消費行動與日本站在一起,間接對抗北京的地緣政治施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