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是從胰臟細胞產生的惡性腫瘤,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人們忽視。但當癌細胞持續擴散後,可能出現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等症狀。「胰臟醫師」 林相宏曾收治一名60歲的女性病患,既沒有發燒,肚子也不會痛,可卻臉色發黃、屎尿變色,嚇得醫師大驚失色,經檢查,果然確診胰臟癌,立刻安排手術,呼籲民眾務必「隨時注意排尿排便顏色」。
林相宏醫師在臉書強調「不會痛的黃疸,最恐怖!」他指出,比起因肚子痛就醫,他更擔心病患明明臉色發黃,卻仍一派輕鬆的說「我沒有不舒服」。
他分享一名病例,60歲的婦人因胃部脹氣不適前來就診,並透露臉色發黃、糞便「灰灰白白的」,就連尿液也像「柳橙汁」一樣呈現「深橘色」。不過,其食慾依舊,體重也沒有下降,甚至完全沒發燒、肚子痛、腰背痛。
一系列的異常情況,讓他頓感不妙,當場診斷為「無痛性黃疸」。超音波一照,立刻發現膽道阻塞,膽囊也腫得像個水球,還在胰臟頭部發現1.5公分的腫瘤。抽血後,發現胰臟癌指標CA199指數為460 U/ml ,已高於正常值(<37)10倍以上,趕緊轉診評估手術。
林相宏醫師解釋,當膽汁被阻塞,體內黃疸指標超標,就會出現黃疸,最典型的症狀包括眼白發黃、尿尿發黃,最後就是整個皮膚臉色發黃。常見的原因是膽結石塞住,一般是突發性的,所以病患都會感到突然的腹痛、噁心,甚至發燒的現象,通常拿出石頭,施打抗生素即可。
可是,還有另一種就是腫瘤導致的膽道阻塞,可能是胰臟癌、膽道癌、壺腹癌、十二指腸癌引起。由於腫瘤的阻塞非一日造成,所以不會感覺突發疼痛,有時甚至無感,直到臉色發黃才發現,這也是最危險的現象。最後,林相宏醫師提醒,應隨時注意尿液和糞便的顏色。
國泰醫院醫師戴鋒泉說明,胰臟癌第一期僅侷限胰臟,接著則會侵犯鄰近組織,再來就會擴散到局部淋巴結,當第四期就會轉移至肝臟或者更遠的其他器官。由於胰臟癌目前治療效果不佳,未接受治療者若出現黃疸時平均存活不到半年,可接受手術治療者平均存活時間約一年。五年存活率不到5%。
因此,最好的方式便是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發展更可靠的血清篩檢以及高危險群病人(例如大於六十歲老人、抽煙、慢性胰臟炎)的篩檢,以便能夠早期發現著手治療。
林相宏醫師在臉書強調「不會痛的黃疸,最恐怖!」他指出,比起因肚子痛就醫,他更擔心病患明明臉色發黃,卻仍一派輕鬆的說「我沒有不舒服」。
他分享一名病例,60歲的婦人因胃部脹氣不適前來就診,並透露臉色發黃、糞便「灰灰白白的」,就連尿液也像「柳橙汁」一樣呈現「深橘色」。不過,其食慾依舊,體重也沒有下降,甚至完全沒發燒、肚子痛、腰背痛。
一系列的異常情況,讓他頓感不妙,當場診斷為「無痛性黃疸」。超音波一照,立刻發現膽道阻塞,膽囊也腫得像個水球,還在胰臟頭部發現1.5公分的腫瘤。抽血後,發現胰臟癌指標CA199指數為460 U/ml ,已高於正常值(<37)10倍以上,趕緊轉診評估手術。
林相宏醫師解釋,當膽汁被阻塞,體內黃疸指標超標,就會出現黃疸,最典型的症狀包括眼白發黃、尿尿發黃,最後就是整個皮膚臉色發黃。常見的原因是膽結石塞住,一般是突發性的,所以病患都會感到突然的腹痛、噁心,甚至發燒的現象,通常拿出石頭,施打抗生素即可。
可是,還有另一種就是腫瘤導致的膽道阻塞,可能是胰臟癌、膽道癌、壺腹癌、十二指腸癌引起。由於腫瘤的阻塞非一日造成,所以不會感覺突發疼痛,有時甚至無感,直到臉色發黃才發現,這也是最危險的現象。最後,林相宏醫師提醒,應隨時注意尿液和糞便的顏色。
國泰醫院醫師戴鋒泉說明,胰臟癌第一期僅侷限胰臟,接著則會侵犯鄰近組織,再來就會擴散到局部淋巴結,當第四期就會轉移至肝臟或者更遠的其他器官。由於胰臟癌目前治療效果不佳,未接受治療者若出現黃疸時平均存活不到半年,可接受手術治療者平均存活時間約一年。五年存活率不到5%。
因此,最好的方式便是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發展更可靠的血清篩檢以及高危險群病人(例如大於六十歲老人、抽煙、慢性胰臟炎)的篩檢,以便能夠早期發現著手治療。
延伸閱讀:
日名主持人驚罹食道癌!「1文化習慣」專家也搖頭 4類人快檢查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