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15:23 臺北時間

開瓶蓋會釋出「500顆塑膠微粒」!醫揭日常3大NG行為:恐害失智

mm-logo
時事
開瓶蓋會釋出「500顆塑膠微粒」!醫揭日常3大NG行為:恐害失智
塑膠微粒充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藉由呼吸、飲食不小心吃下肚。對此,減重醫師蕭捷健分享「日常3行為」,會導致吞下塑膠微粒,並引述研究指出,生前罹患失智症的人,大腦中累積的塑膠微粒含量,竟然比健康對照組高出3到6倍,有些案例甚至更高。

蕭捷健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團隊使用一種叫做「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的技術,精準量測了腦、肝、腎等器官中的塑膠含量,結果顯示,大腦是塑膠微粒累積濃度最高的器官。

蕭捷健表示,這些微粒大多聚集在血管壁和免疫細胞中,研究還比較了不同年份的樣本,發現2024年逝世者腦中的塑膠量比2016年的高了約50%,顯示累積情況可能越來越嚴重。



蕭捷健強調,研究塑膠微粒對大腦的長期影響,不亞於研究失智症藥物的重要性,並列出容易吞下塑膠微粒的3種日常行為。

嚼口香糖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ACS)年會(2025)上發表了一項初步研究,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咀嚼市面上常見的口香糖,然後收集唾液進行分析。他們發現,不論哪種口香糖,在咀嚼的前8分鐘內,大約94%的塑膠微粒會脫落。平均每克口香糖會釋放約100顆。如果你是口香糖嚼不停的人,一年下來可能不知不覺吃進超過三萬顆塑膠微粒。

開瓶蓋、喝瓶裝水

光是「打開」和「旋緊」寶特瓶蓋這個簡單動作,就會產生塑膠微粒!一篇發表在《水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Water and Health, 2021)的研究指出,每一次開關瓶蓋,瓶蓋和瓶口摩擦大約會產生500顆微小的塑膠碎片掉入水中。開關越多次,水中的微粒就越多。

更驚人的是瓶裝水本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在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2024)上發表研究,使用一種超先進的「受激拉曼散射顯微術」,能夠看到非常非常微小的「奈米塑膠」。他們檢測了市售瓶裝水,發現平均每公升水中竟然含有高達約24萬個塑膠顆粒。

塑膠容器、包裝

外帶杯、塗層紙杯等容器,在盛裝熱飲時,杯子內部的塑膠淋膜可能會釋放微粒。此外,在使用塑膠砧板切菜時,刀具會在塑膠砧板上刮下細小的塑膠碎屑,混入食材中。


延伸閱讀:

車內別放1物!「近半車主得血癌」 專家揭:小心夏天更毒

台中百斤男突腳痛!腳底皮掉整片「白襪變紅襪」 驚悚畫面曝

新生兒染腸病毒併發敗血症、心肌炎 醫:伊科病毒重症率高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
更新時間|2025.04.15 15: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