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浩指出,台灣的道路設計向來缺少排水性,要讓「水沿著路面跑」,讓洪水有辦法順著道路宣洩,往往暴雨一來就積水成災;再來就是管線錯綜複雜的汙水下水道工程,若施工不當,通常也會造成洪水排不出去,形成淹水。

李天浩說,目前只有台北市有部分道路使用特殊材質的透水鋪面,可以做到「貯水」的功能。在此透水道路上,可以讓水流迅速下沉,利用混凝土中埋藏導水管把水引到碎石層,過濾後就可以到路面下貯水,讓城市的地底可以變成調節水量的水庫,還可稱作「海綿馬路」。
李天浩表示,還有一個關鍵就在「淹水預警」,各地都需要成立淹水預報機制,在淹水前30分鐘,就透過如廣播、網路等群播系統提出預警,讓民眾得以防範;若居住在易淹水區域的民眾,也可準備防水閘板,避免洪水來襲時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