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巴奇利表示,雖然沒有經過醫生的診斷,但他打從小時候覺得自己一定有身體臆形症,「我知道很討厭自己的身體,就很單純地想要不同的身體。」
身體臆形症是屬於身心科方面的疾病,因為無法停止思考自身在外表上的缺陷,患者常前往皮膚科或整形外科求助,甚至引發焦慮與痛苦,造成日常生活上的不便。
他回憶打從父母親離婚開始,加上開始與社交生活漸漸脫離,忍不住暴飲暴食,導致身材肥胖。在當時,他看到電影中的男性,都覺得自己應該長得像他們一樣才對。
成為演員之後,某些時候的確有助於他擺脫抑鬱跟孤立的狀態,「我故意跳入了這個花花世界,也可以說被推進來的。我看起來外在越是吻合傳統定義的美麗,我可能就越成功,我也就越有價值。」現在想起來,他覺得這樣的想法相當膚淺,「如果體會到這一點,就不得不會體認到社會文化中膚淺的一面,因為是這樣的文化造就了演員這行業,無法克服。」
他談到影集《花邊教主》讓自己在20多歲就成名,但也像是雙面刃一樣,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說真的,除了美學以外,那個節目還剩下什麼?事情就是這樣,都在講我們每個人的外表。我不特別喜歡大眾把我看待成非常表面的名人。」因為這樣,他曾考慮放棄演戲,但透過精神層面,可以克服這種與外在條件掙扎的拉鋸戰,「這就是能讓我在幻滅中依然堅持下去的理由,所有我一直在與之抗衡的種種,總結來說,希望能有內在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