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根據日本國土地理院的觀測資料,這次地震活動期間出現異常變化。震源區南端的小寶島在群發地震初期曾向東北方向移動1.8公分,更在7月2日規模5.6地震發生前,突然向南位移4.2公分,幅度顯著。
日本《每日新聞》報導,地震調查委員會委員長平田直在昨(9日)的記者會中表示,這次觀測到的地殼變動「非常劇烈」,背後的能量來源可能正是造成地震的主因。其中一項可能性,是與地下的岩漿活動有關。
專家推測,這系列地震多半發生在約10公里深的陸地板塊內。過去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曾在該區域同樣深度發現疑似岩漿存在的區域,與此次活動位置吻合。
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火山防災研究中心主任中道治久指出,雖然吐噶喇地區周邊目前被正式列為活火山的僅有諏訪之瀨島,而且活躍程度不高,但仍持續有火山活動跡象。他表示,「島嶼下方10公里處若存在岩漿並不奇怪」,且這次群發地震中也包含多起呈現與岩漿或水等流體相關特徵的地震,顯示地底流體可能在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而台灣地震專家郭鎧紋認為,小寶島往南劇烈移動4公分,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顯示地殼活動異常劇烈。由於吐噶喇群島周邊有一連串活火山,從小寶島延伸至惡石島、瀨島火山,再往北是櫻島、新燃岳,最終連接至九州中部的阿蘇山。
郭鎧紋警告,這條火山鏈可能正處於「蠢動狀態」,即便沖繩海槽在鹿兒島止步,但火山活動可能持續延伸至熊本一帶,可能影響如台積電熊本設廠等關鍵產業基地。
針對全球地震趨勢,郭鎧紋補充,目前距離5月2日最近一次規模7地震已逾2個月(67天),從統計推估來看,短期內更可能先出現規模7地震。一旦發生,後續30天內則須特別防範規模8地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