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看不見,很多的風險其實都要由感染管制師做相關的監控跟負責」一句簡單的開場白,道出了感管師不可或缺的存在。Covid-19的肆虐,讓一群默默守護在醫療體系的幕後英雄,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這次,社團法人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以及二位感管師:屏東榮民總醫院陳月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洪靖慈,將帶領我們深入了解「防疫尖兵」的日常甘苦,分享他們對台灣公共衛生的熱情與堅持。
為何說「感管師」是醫療體系中的少數關鍵?看影片就知道。
責任重大卻相對低薪 人力逐漸流失
大約在30多年前,台灣開始在大型醫院設置感染管制人員。他們就像是醫院裡的清道夫,掃蕩看不見的感染源、阻止那些還沒發生的威脅,以確保珍貴的醫療資源不被浪費。王復德理事長本身也是感染科醫師,第一線感受到感管師的責任重大。他指出,感管師是守護病患安全的第一線,工作涵蓋政策制定、監測、隔離防護以及新興傳染病的防治等。隨著世衛大會於2025年5月通過大流行公約,他們在醫院防疫上的重要性更加突顯。

但可惜的是,目前台灣感管師人力逐漸流失,他們工作量與日俱增,身心疲憊,責任重大卻相對低薪。理事長進一步強調:「如果感染管制成為醫院的漏洞,將危及個人、醫院、社會乃至國家重要生命財產與經濟穩定。我們呼籲政府及社會各界正視感管師的重要性,重視攬才、育才與留才的相關措施,提供合理的支持與支援,讓這群專業人員持續守護我們的健康與生命。」

守護醫療體系不崩潰的「關鍵少數」
「感管師的工作範圍,從醫院最底樓到頂樓都是我們的管轄範圍。」擔任感管師17年的陳月汝,細數著工作內容。從環境監測、傳染病監測與防治、病房異常感染事件處理、員工疫苗接種督促,到臨床教育訓練……等都是責任範圍,對外還經常需要協助社區傳染病,例如防治登革熱,都交由感管師督促各單位配合執行,可說是包山包海。

然而,這群防疫英雄的付出並非總是為人所知,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從事感管工作22年的洪靖慈指出,感管師們的工作目標是「防止感染發生」,一項聽起來簡單,但實際執行卻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感染看不見、摸不著。感管師們需要面對的,不只是已經出現的問題,更是要阻止尚未發生的威脅。
「當年SARS時期,大家防疫觀念還不足,不少管制流程遭受排斥,醫護常被誤解與歧視,對於當時才剛擔任感管師的我來說,非常挫折!」回憶起早年SARS所面臨的困境,洪靖慈感嘆道。感管師們就像是一群默默守護環境的英雄們,當感染未發生時,並不代表沒有威脅入侵,而是因為這些英雄們在大家發現前,就已解決一切。而這些努力付出,卻時常被大眾所忽略,也期盼大眾能夠給予感管師更多的支持與配合。

晝夜堅守崗位除了責任也盼支持
提升民眾防疫意識,是感管師最困難但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高醫感管師洪靖慈補充:「感管師不只是做報表監測,更要即時掌握國內外疫情趨勢,制定防疫政策。每當國家政策滾動式調整,現場執行常遇到誤解與壓力,如何讓大家理解並落實,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陳月汝也坦言,感管師的工作繁重且壓力巨大。一位感管師要負責300床,還要涵蓋整個醫院及對外衛生主管機關,突發事件必須24小時內完成通報。「家人必須要體諒我們臨時加班、假日on call的狀況。我甚至有一次家族掃墓還臨時取消,被叫回醫院。」
感管師除了專業知識,需要高度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尤其小型醫院若無專任職位,政策推動相對困難。「專業與熱情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但也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支持」陳月汝有感而發。

別讓疫情再起!你我都是防疫關鍵
疫情壓力持續上升,面對各種傳染病隨時可能反撲,感管師們再次苦口婆心地勸導。「疫情時大家都知道進醫院風險高,現在有視訊探病,建議多利用減少現場探病,降低感染風險。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勤洗手、戴口罩,若有相關症狀切勿輕忽,應及時看診治療。」陳月汝呼籲。

洪靖慈則呼籲:「非常時期制定的限制政策,都是為了守護大家健康,請大家多體諒並配合。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資訊的誠實告知至關重要,感染管制人人有責!」
感管師是守護台灣醫療體系的重要力量。他們默默付出,只為你我的健康與安全。雖然新冠疫情至今相關政策都已鬆綁許多,然而新冠病毒從未遠去。面對新冠疫情,除了及時篩檢,把握治療時機,也期盼各位民眾持續配合防疫政策,將感管師們的努力化為實際行動,守護彼此健康,共同打造穩固的防疫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