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樓的理髮店》描述一位越南女子阿梅在台中夜市老舊建築頂樓開設的特殊理髮店。裡面只有一張塑膠椅和一面圓鏡,阿梅不收取金錢,而是接受芒果、餅乾或一聲謝謝作為報酬,以用剪刀和溫暖話語關懷來自各國的移工。
作品《淤泥》同時獲得「評審獎」和「青少年評審推薦獎」雙重肯定。評審之一的張鈞𡩋特別推薦這篇作品,讚賞其以新二代視角描述陪伴母親回越南探親的經歷,語言隔閡造成溝通困難,但文中展現的情感厚度和對土地的連結感令人印象深刻。
吳念真導演表示,雖然正值舞台劇演出繁忙期間,仍欣然接受評審邀請,他特別提到:「移工已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對他們仍很陌生。透過這次評審經驗,我得以從他們的視角重新認識台灣。」除了吳念真導演擔任主席外,還包括《化外之醫》女主角張鈞𡩋、前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林巾力(現任師大臺灣語文學系教授)、「最會教寫作的老師」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以及長期關注人權文化議題的管中祥教授(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等專業人士。
本屆166件參賽作品來自5個國家人士所創作,其中印尼88件、越南33件、菲律賓27件、泰國13件、緬甸5件。各國作品呈現不同特色:印尼作品多描寫經濟奮鬥歷程和思鄉情懷;泰國作品聚焦工作心路歷程;菲律賓作品以台灣觀光文化為主題;越南作品關注遊學成長和家庭生活;緬甸作品則呈現在台生活面貌。
而移民工文學獎的獨特亮點「青少年評審」制度持續發揮作用,今年從近60位15至20歲的青少年中,綜合考量區域、性別、教育背景等因素,遴選出5位青少年評審,為獎項注入年輕世代觀點。
移民工文學獎發起人張正回憶,這個獎項源於2014年在熱炒店用餐時的靈感。主辦單位後續將集結得獎作品出版,並舉辦頒獎典禮、講座等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