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陳淑芳的熱情,會點燃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像是當初《孤味》只是短片,但透過募資平台爭取到在戲院放映,陳淑芳跟著出席映後座談,就很熱情地跟觀眾說,改天拍成長片大家記得要捧場。這份脫稿而出的宣言,在場所有人都嚇了一跳,但也觸動了契機,也許該把《孤味》發展成長片版?結果真的就拍出來了。

但是陳淑芳日後回憶,她說不是自己提議,是當場有觀眾要求,「你們會不會拍成電影了?」她就隨口說,「好啊,好啊,請問你要不要投資?」觀眾沒回答,點個頭,她連忙叫工作人員趕快,把這位大德的名字寫下來。總之就是順水推舟、無心插柳,美麗的誤會造就美麗的錯誤。
陳淑芳知道什麼是演員的本分,她也曉得年紀大了,就很難再當女主角了,「我這個年紀,沒有辦法再當紅花了,但是我希望是永遠都很漂亮的綠葉。一朵漂亮的紅花,一定要有綠葉襯。」抱持這樣的心態,她什麼戲都很樂意接;不管對手戲演員是科班出身、還是大明星,乃至於是小朋友,她對演戲的態度都很投入的,「因為對手演員會丟好球給你,球不能漏接,你要把它接住,想辦法把好球丟回去,這樣整個戲都是緊勾著,好看的片子就出來了。」
對她來說,演戲就是要投入,危險的戲不用替身、她也自己跳下去演。我永遠都記得,曾在影劇版上看過她為戲爬煙囪的報導,她聽了就很高興,搶著回答,「《我的兒子是天才》!」那部片她跟陳松勇演一對魚販夫妻,卻生了一個異常聰明的小孩,引發外界的關注、還有一連串的混亂。至於她為什麼要爬煙囪?那是電影裡頭,小孩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媽媽爬煙囪。於是陳淑芳就自己真的爬上磁磚廠煙囪,還在上頭仰天長笑!「我說:『沒關係,我自己爬。』爬上去要大笑,攝影機吊很高,當我下來的時候,才發現旁邊都沒有網子幫我圍起來。」現在聽起來,這好像在玩命,怎麼不爬個兩層樓、做做樣子就算了?!「可是演員這樣拍的話,在上面、什麼情緒都來了。」那是一九九零年,不得不說陳淑芳很久以前就非常敬業。對了,《我的兒子是天才》的編劇,就是現在的文化部長李遠(小野);真是的,編劇就是喜歡寫一些讓演員累個半死的情節!
戲外陳淑芳的人生,經歷更多戲劇化的情節,某些細節我都不想太鉅細靡遺寫下來。那些委屈跟辛酸,不該跟她努力奮鬥的成就放在一起,那是對她的一種侮辱,儘管她也從來沒有交代外界不要提了。但是,她真的不會在乎嗎?想到都不會生氣嗎?「我發脾氣是比較少,可是我生氣的時候,我就自己,躲在別人沒看到的地方。我生氣就是想,『我自己不對嗎?還是對方不對?』我會忍著,到沒有人的地方。」這到底是一種隱忍的美德,還是早就習慣了把委屈吞下肚,又或者,與其為了這些莫名其妙的蠢事發怒、流淚,還不如活得理直氣壯,替自己的人生,留下屬於自己的成就。
這是我們從陳淑芳身上學到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