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公園打造新城市門戶 以綠美圖引領文化能量
水湳經貿園區是台中近年最重要的開發計畫,北側的綠美圖與國際會展中心,正是園區裡能量最集中的兩大核心。一端以美術館與圖書館共構,提供藝術、閱讀、教育與公共活動的文化基礎;另一端則承接展覽、產業鏈交流與國際商務往來,打造文化與產業並進的城市發展樣貌。
綠美圖 2025 年 12 月13日開館,綠美圖的啟用,象徵台中透過建築重新定義城市與文化的關係。由 SANAA事務所與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台中綠美圖,以8座白色量體交織出彷彿文化森林的建築語彙;開放而通透的動線讓閱讀、觀展與公共空間自然交疊,成為市民生活中自然可抵達的文化空間。館內連通橋串連展廳與圖書館的空間,使光線與人流自然流動,也讓民眾以最自在的步調親近藝術與知識。
開放式地面層與大量自然光,讓民眾從踏入中央公園開始,就能自然走入藝術與閱讀的生活場景。館內也推動公共空間藝術創作,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以象徵台韓跨文化自然精神連結的裝置,懸掛於27公尺挑高的美術館大廳;台灣藝術家林明弘則透過印刷與視覺錯位手法重新定義公共空間,讓整座建築不只是展覽場域,而是能被漫步、感受、重新發現的日常美術館。

以藝術閱讀城市 中美館開館展串起自然、歷史與多元聲音
臺中市立美術館(中美館)推出首檔大展《萬物的邀約》,邀集逾20國、70位藝術家,以自然、城市與萬物共存為題,展現中美館跨界又具國際視野的策展方向。策展團隊從中央公園地景與水湳機場的歷史脈絡出發,探討城市治理、人與萬物、自然與都市之間的共存問題。
開館展主視覺由「見本生物」設計,以「來自萬物的邀請函」為概念,拆解自然與文化符號,打造各展區獨立又彼此呼應的視覺風格,為綠美圖的開館揭示多元價值與共生精神。
展覽以5個子題串連自然書寫、神話寓言、遷徙歷史、語言敘事等面向,藝術家以田調、研究與身體經驗重新編織屬於此地的風景與記憶;作品也從展廳延伸到公共空間,連結日常生活與城市議題,在不同尺度之間展開對話,讓藝術成為深入理解城市的一種方式。

展覽並以跨世代、跨文化的藝術視角構築台中的藝術脈絡。從林之助、王清霜、陳庭詩等前輩,到吳其育、楊季涓等當代創作者,作品呈現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多重視角;原住民族藝術家如余欣蘭、瓦旦.塢瑪以身體經驗與行為創作回應自然倫理,深化城市與土地之間的情感與記憶。
國際藝術家的加入則帶來更廣闊的視野,包括安娜.曼迪耶塔的「地景身體」行為影像、克里斯.馬克探索動物與人類間觀看與凝視的實驗影像,以及瑪麗亞.特蕾莎.阿爾維斯對殖民歷史的回應,而海倫.凱勒珍貴文獻首度在台展出,也替展覽加入平權與多元感知的社會視野。
雙核心全面啟動 中央公園成為台中邁向國際城市的樞紐引擎
與綠美圖相互呼應的,是進入試營運的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展覽館與會議中心可容納 12,600 人及 2,360 個室內外攤位,具備大型機械展所需的高載重與高淨高,未來包括「台灣國際工具機展」等國際級展會都將以此為主要舞台。
會展中心建築以「大樹之門」象徵城市向外連結的姿態,搭配大面積太陽能板、智慧建築系統與綠建築鑽石級認證,展現台中邁向永續城市的決心。開放式公共廣場讓展館不再僅於展會期間運作,而是能自然融入市民生活的公共場域。

當文化核心與產業核心同時啟動,中央公園的角色也從城市綠肺,擴展為新城市中心。綠美圖將成為台中文化發展的新里程碑,透過展演、典藏、國際交流、文化創意提升城市生活質地;會展中心則帶動產業升級、供應鏈互動與國際商務往來,使台中從「製造城市」邁向「國際產業城市」。
兩座建築透過中央公園相連,形成文化、教育、創意與產業互相支撐的雙軸線,不僅重塑水湳經貿園區的格局,也擴大城市能見度與全球連結的可能性。綠美圖與會展中心不只是新地標,更是台中未來20年從城市生活到國際定位的重要關鍵,為市民、產業與文化共同啟動一座真正具備國際視野的新城市核心。
台中市政府新聞局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