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典在臉書說明,北極圈上方約23公里高空,出現兩團相對暖與冷的空氣正面對峙。照理說,這個時間點應是極渦逐漸發展的階段,也就是極區日照減少、空氣快速冷卻,下沉的冷空氣會促使周邊空氣向內補充,形成典型、單一的逆時針冷渦盤踞北極。而今年的極渦核心卻出現暖空氣,代表「極區平流層暖變」提前發生,情況相當罕見。
為何這麼早出現暖變?
鄭明典指出,極區平流層暖變通常較晚發生,而今年突然提早出現,讓他想起2016年年初的霸王級寒流。他回憶,當年也曾在前一年年底觀測到類似的早期暖變現象,巧合程度令他印象深刻。
反聖嬰增強 冬天更冷嗎?
不只北極異常,氣象專家林得恩近日也引用美國最新氣候模式,指出自9月以來反聖嬰訊號持續增強。今年10至12月發生機率已超過80%,並可能延續到明年2月。若反聖嬰在冬季成立,依據過往統計,台灣冬季氣溫常較平均值偏低,冷空氣更容易南下,「冷冬」機率約有6成。
林得恩表示,反聖嬰冬季的典型型態是北部與東北部降雨增加,中南部則更乾燥,春雨也可能偏少。若上述背景持續發展,民眾需留意未來冷空氣影響頻率與強度可能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