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
根據《華盛頓郵報》近日報導,川普總統推動的4000萬美元的「美國英雄國家花園」(National Garden of American Heroes)計畫,已獲得美國國會通過。在這座尚未決定設置地點的園區裡,預計將設立250座銅像,從喬治·華盛頓、羅莎·帕克斯,到穆罕默德·阿里與貓王皆在其列。川普最初在2020年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期間提出此構想,當時全美多地的邦聯將領與殖民主義象徵雕像被拆除,他主張以此花園「保留並重建」歷史人物的形象。
然而,這不只是單純的文化紀念,而是一場政治化的歷史記憶工程。選擇誰進入名單、如何呈現,反映的是權力對歷史敘事的控制。歷史並非單純的事實堆疊,而是被篩選、詮釋與靜態化的產物。川普的花園,表面上是在「保護歷史」,實際上則是在塑造一套特定價值觀的國族故事。從這個角度看,它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意識形態工程。
這份美國國家英雄名單涵蓋自15世紀中葉至21世紀初的各類人物,其中包括爭議極高的哥倫布,他既是大航海時代的象徵,也因對加勒比海原住民的暴行而飽受批評。這種「儘管有缺陷仍應被頌揚」的態度,反映的是美國保守派人士對盛行一時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之反感。
在族群與性別比例上,名單顯著偏向白人男性。雖然納入了馬丁·路德·金恩、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首位美國原住民芭蕾舞者瑪麗亞·塔爾奇夫等歷史人物,但整體比例仍然延續美國主流史觀的「白人男性中心」格局。此外,沒有任何一位女性運動員入選,即使體育在美國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缺席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訊號,暗示誰值得被永久紀念、誰應該被遺忘。
值得玩味的是,花園名單中不乏移民與少數族群代表,例如來自波多黎各的棒球名將羅伯托·克萊門特,以及被販賣至波士頓成為奴隸的非洲裔詩人菲莉絲·惠特莉。這種選擇顯示,「美國英雄」敘事仍能看見外來移民與弱勢群體的貢獻。然而,對照川普在移民政策上的強硬立場(包括邊境築牆與移民庇護權限制),這也顯得格外矛盾。
英雄國家花園的選址同樣引發爭議。南達科他州州長提出將其設於拉什莫爾山附近,但遭當地原住民族反對,理由是該地本身就是被侵占的聖地。這凸顯紀念碑建設不僅是歷史敘事的競爭,也關乎土地與自治權利。在此意義上,花園的落成與否,不只決定雕像的數量與位置,更關乎美國如何在當前的文化戰爭中定義「國家記憶」。
對台灣而言,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公共紀念不僅是過去的再現,更是當下政治與文化選擇的具象化。當社會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出現分歧時,官方選擇立誰的像,拆誰的像,恐怕必須格外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