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台南報導】「看到我都要哭了!小時候我就看他們拍片,當我的同學黃鴻松跟我說,《原鄉人》有客語配音修復版,我就一定要來感受客語版本的樣貌!」從小在美濃長大,如今搬到台南、從事教育工作的溫美玉激動地說。經典電影《原鄉人》今(21)天在國立臺灣文學館放映,不少美濃鄉親特地前來,讓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黃鴻松開玩笑地說,大家是不是從美濃包遊覽車過來看。
今天這場《原鄉人》電影放映會,原來是7月初笠山文學營的課程之一,不過當時受到丹娜絲颱風影響而取消,活動延至今天在臺灣文學館放映,並由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客傳會)董事長陳邦畛、《原鄉人》客語配音領班宋菁玲進行映後座談。


放映現場吸引不少美濃人報名參加,更有人就住在鍾理和紀念館附近,大家在電影放映後熱情的閒聊,並且相互合照留念。擔任今天活動主持人、同時在《原鄉人》擔任鍾理和二哥客語配音的龍肚國小教師黃鴻松回憶,《原鄉人》在美濃拍攝時,他正好是國中一年級,當時簡直「萬人空巷」,四周還來了許多攤販,大家只能遠遠的看演員秦漢與林鳳嬌在田中拍戲。
黃鴻松的同學溫美玉說,看到電影中的菸樓畫面,就算只有短短幾秒鐘,但回憶全都來了。「我看過華語版,現在看到客語版相當感動,不只是母語保存,我家就是在旁邊而已,那一幕幕是小時候的舊回憶。」
《原鄉人》是已故金馬導演李行在1980年出品,由影星秦漢與林鳳嬌主演的電影。故事改編自美濃作家鍾理和的同名小說。李行生前將電影授權予客傳會重新配音成客語,並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數位修復。也因為劇中大多在美濃取景,客傳會在配音之時,邀請美濃在地鄉親參與,讓美濃的故事由美濃人自己來說。
陳邦畛在座談會中談到,影音是傳播客語以及客家文化相當好的媒介,近年《茶金》的成功,更證明了「用客語拍電影,不但無損電影的藝術價值,更是呈現台灣文化底蘊的絕佳方法。」因此,客傳會近年重新檢視,過去那些講述客庄故事,但卻因「國語政策」而未能用客語拍攝的經典作品,如《原鄉人》、《小城故事》與《魯冰花》等,將這些電影修復並重新配上客語。
「語言從來不是限制,而是幫助情感表達的方式。」陳邦畛觀察,許多觀眾在看過華語版的《原鄉人》後,再觀賞客語配音版,反而更能感受到客語版那份貼近家鄉土地的真摯情感。

陳邦畛指出,將鍾理和的故事用客語美濃腔來呈現,是團隊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美濃的故事就應該用美濃話來說,」例如李行導演的另一部經典電影《小城故事》,配音就是用苗栗三義客語。這個選擇的背後,蘊含著對語言在地性的尊重。
「台灣有客家文化,台灣的文化才會完整。」陳邦畛強調,台灣在客語復振上,尊重各地的腔調,保留各地特色,而不讓客語統一,是非常進步的想法,這是對文化最大的尊重。他強調,這正是客家委員會致力於保存客語的初衷,因為語言有自己的力量,語言的存續,是客家文化延續的根基。
特別的是,陳邦畛還分享了一段,當年退伍後騎單車環島,特地到鍾理和紀念館遇見鍾平妹的故事。他回憶,鍾台妹的華語帶有優美的北京腔,他則用客語和鍾台妹交談。鍾台妹甚至在他要離開時,拿了500元讓他去買點心,陳邦畛說實在不敢收,「現在想起來是不得了的事情。」
「這是一段很奇妙的緣分。」《原鄉人》客語配音領班宋菁玲則在座談上,分享配音過程的點點滴滴。從事客語配音工作達30年的他說,這是自己第一次身兼配音員和電影配音領班工作,不只要帶素人,更是長期在北部工作的他,難得有機會講「南四縣」客語。
對於配音工作,宋菁玲坦言,《原鄉人》團隊中,超過半數是從未有過戲劇配音經驗的素人,許多是透過海選加入的美濃鄉親,海選後直接進錄音室,沒有足夠時間進行系統性培訓。因此對於戲劇中真人角色的情感掌握,是巨大的挑戰。

「大家平時都會哭、會笑,可是在錄音室裡要『做』出來,難度非常高。」面對這項挑戰,他採用最耗時也最直接的「土法煉鋼」,宋菁玲親自一句一句示範,配音員再跟著模仿。因此原先為每位配音員規劃的兩小時錄音時間,實際上往往會進行了三、四個小時。
如何讓配音的語氣和語調,真實還原當年的時代氛圍?宋菁玲說,正式錄音前,大家花了數天時間,與鍾鐵鈞、黃鴻松、劉孝伸與黃淑玫等多位老師,以及美濃在地的文史顧問,在鍾理和紀念館花了數天的時間鉅細靡遺的「順稿」,有些台詞是依據在地老師們的回憶與想法修改,大家計算演員嘴巴開合的次數,增減客語台詞的字數,只為達到聲音與畫面精準同步。
宋菁玲也分享,團隊曾討論是否要加入客語大路關腔,或是在部分角色中保留「客家華語」,以增加戲劇的豐富性。但經過通盤考量,為了作品的整體性與純粹性,最終仍決定以最貼近故事背景的美濃腔為主,並搭配字正腔圓的華語。
在《原鄉人》電影中,擔任鍾理和之父「鍾爸」配音工作的鍾鐵鈞,特別在今天現場演繹電影中,鍾父不滿鍾理和與鍾平妹同姓結婚,一怒之下要打鍾理和的台詞。鍾鐵鈞還笑說,電影中還有演出年幼的鍾鐵鈞要打爸爸鍾理和的場景,「那小鬼就是演我,但那時我很小,我不為我的行為負責。」他歡迎大家到美濃一定要走訪鍾理和紀念館,呼籲各界多多支持,讓鍾理和紀念館能繼續傳遞台灣文學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