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子》中有不少場景因拍攝時正值疫情期間,不得不調整、妥協。包括:當時全台醫院均不外借,劇組只好另行搭景;或原打算拍攝在人潮中逃跑與追捕的戲,但擔心群聚傳染,改在空蕩蕩的菜市場取景。
簡學彬表示,為讓動作戲每個環節都達到最好的狀態,花了很多時間試驗、討論,而疫情導致各種資源的限縮,使拍攝難度更高。
影片因疫情兩度停拍,梁宏志無奈表示:「原先預算約6,000萬元,最後大概多花1,000多萬元。我們都很喜歡這個劇本,就算遇到種種挑戰仍堅持到底。」特別的是,即使一再延拍,主要演員或工作人員都沒更換。
電影殺青後,先就敘事與節奏的剪輯做兩次小型盲測,請業內人士提供意見,全片完成後又透過網路號召,邀一般觀眾進行600人次的大型盲測。梁宏志解釋,電影是輔15級,所以盲測觀眾都在15歲以上,年齡層平均分布,放映後從回收問卷分析各年齡層觀眾對不同角色、橋段的反應,安排宣傳主打的內容。
從事電影製作與宣發逾20年的梁宏志指出,盲測結果顯示,除了年輕人,中年觀眾反應也很熱烈,社群後台數字更看到40歲以上網友互動不斷。他強調:「盲測目的是希望跨出電影圈的同溫層、找出行銷的參考依據,才可以大膽突破現有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