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金在臉書粉專分享一段醫病互動經歷表示,曾有病患試探性地提出想請乩童的請求,深怕惹醫師不悅,可是他反而以一句「當然可以!」一口答應,讓對方既意外又感激,連聲道謝,「謝謝醫師!不好意思啊!我有勸媽媽,但是,她就是想要再試試看」。陳志金認為由於病患病況危急,因此覺得此刻安撫家屬情緒更為重要,「救家屬」成了他更重要的任務,只要可以讓家屬安心,「為什麼不行呢?」
陳志金觀察到,多數醫師面對家屬準備的民俗儀式用品,往往會從內心排斥,認為這些是「迷信」、「無知」的表現,更可能覺得專業受到質疑、不被信任。然而,陳志金選擇以更平和的態度理解,「這只是家屬的一番心意、他們也想要盡一份力量而已,並非對我們的不信任」。
陳志金與一位女乩童攜手合作,並由衷感謝對方,「對我來說,她也是我們的『伙伴』,就像是前來協助『會診』的醫師一樣」,形容必須清楚說明病況,對方才能有效提供協助,「我從她的眼神確定,她有聽懂我的話」。隨後,眼前的景象卻讓他感到動容。
據陳志金描述,女乩童手舞足蹈、口中喃喃,隨後面向病人的母親和妻子,她先是給予母親一個充滿安慰的擁抱,接著又擁抱了太太,並以丈夫的語氣對太太說:「我上有老下有小,是放心不下,但是,也不想回來了,回來也是這樣躺著,很辛苦!也會讓妳和媽媽辛苦!妳要想清楚,我們夫妻同心!」這兩個溫暖的擁抱,竟是乩童代替病人所傳遞的最後溫情,家屬也終於釋懷、放手。
陳志金深深感佩乩童的專業與敬業,並由衷感謝其協助,她對家屬的關懷與同理,撫慰了他們的心靈,讓他不禁讚嘆「她真的是一位非常『稱職』的乩童!」關於信仰,他則認為自己相信的是那份存在於各種形式中的「關懷」與「心靈療癒」。陳志金認為許多醫療糾紛源於醫病雙方缺乏理解與信任,導致迅速對立,卻忽略了彼此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病人好,都想安撫家屬的心靈,只是我們努力的方式不一樣而已」,因此認為彼此應該能變成夥伴互相體諒,因為真正的敵人是疾病與生命的無常,而非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