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觀 ZENITH 的製錶廠,腿力要夠好。
因為這座工廠的佔地面積非常廣大,它是納沙泰爾地區最大的製錶廠,到二十世紀初期時,就已擴展至共十八棟紅磚建築,僱用超過六百名工匠,每年生產約十萬枚鐘錶。它採用了垂直整合的生產線,然而就連建築本身,也呈現垂直狀,依著地形的坡度而建。從街道處的大門進入之後,可以延著每棟建築的連通道與階梯,一路爬到最高處的品牌專屬的鐵道與車站。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能方便進行材料與錶款的運輸。事實上,在製錶廠的全盛時期,ZENITH 還擁有自己的採石場、磚窯廠,甚至印刷廠。2009年,力洛克(Le Locle)和拉紹德封(La Chaux-de-Fonds)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 ZENITH 製錶廠,就位於力洛克的最核心區域。

能在品牌 160 週年之際,造訪這個充滿歷史意義的建築群,的確別具意義。導覽人員帶著我們在各個工坊之間穿梭,廠內的設備已全都改為現代化的製錶機械與工具,然而工廠的一磚一瓦,卻完全保留全貌,想像一百年多前,在這裡工作的製錶師們,也跟我們一樣爬著階梯,穿過通道,這正是機械製錶工藝最感性的地方。

ZENITH 安排這次的媒體參訪,有很重要的目的,也就是介紹全新 G.F.J. 系列腕錶,以及復刻版 Cal.135 機芯的故事。


說到 ZENITH Cal.135 機芯,資深錶迷們可能還記得,2022 年時,ZENITH 曾與獨立製錶大師 Kari Voutilainen 以及富藝斯拍賣行合作,將十枚古董 Cal.135-O 機芯重新修復後進行拍賣的消息。也就是在那個時候,ZENITH 開始對外溝通這枚機芯的傳奇故事。而如今,品牌研發團隊花了四年時間,重新打造現代版的 Cal.135 機芯,讓這枚傳奇機芯正式回歸,並搭載於全新設計的 G.F.J.錶款系列之上,為的就是讓品牌除了 El Primero 機芯之外,再增加一枚明星機芯的陣容。

究竟這枚機芯有何厲害?1950 年代,ZENITH 製錶師 Ephrem Jobin 以贏得天文台競賽為目標,設計了一枚直徑 13 法分(約 30 毫米),並搭載相對碩大的平衡擺輪,藉以提高慣性與計時穩定性的機芯,命名為 Cal.135。此機芯在調校師 Charles Fleck 與 René Gygax 的悉心調校下,於 1949 年至 1962 年間,斬獲逾 235 項天文台獎項;其中更包含 1950 年至 54 年,連續 5 年壟斷納沙泰爾天文台競賽首獎的成就,奠定其在鐘錶史的地位。

所以說,如果真力時要利用品牌 160 週年的機會,再打響一枚機芯的名號,Cal.135 就是最適合的產品了。

此次搭載於 G.F.J.腕錶內的全新 Calibre 135 手動上鏈機芯,根據當年的設計藍圖重新製作,並在保留原有機芯架構的基礎上進行了各項現代化升級,包括動力儲存、能量傳動效率,耐震與擒縱結構的優化等,使精準度超越天文台標準,達到每日誤差正負 2 秒的嚴格廠內標準。

而機芯採用獨特的磚紋機刻雕花,也與真力時錶廠建築的特色互相呼應,把錶廠的歷史灌注到機芯之內。
另外一方面,參觀 ZENITH 錶廠,當然也不可能錯過保存「天下第一芯」El Primero 的傳奇閣樓。

這個故事,錶迷們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在 70 年代石英革命爆發之後,ZENITH 曾差一點被毀掉,因為收購了品牌的高層,當時決意銷毀所有機械錶的生產製造相關所有設備。幸虧,廠內有一位相信機械錶仍有未來的製錶師 Charles Vermot,偷偷地把所有生產機具、設備,搬運藏進了閣樓裡,保留下一切。最後,果然機械錶真的迎來文藝復興,ZENITH 也才有能力重啟其機芯的生產與製造,重返光榮。




那一座閣樓,目前也以最原始的樣貌,完整地保留下來,成為品牌博物館的部分,也是參觀 ZENITH 錶廠行程中的最高潮時刻。在那個已經把層板壓到變形的模具架子上,我特別找到了 Cal. 135 機芯的製造模具的編號,我相信,這枚機芯絕對是品牌接下來的另一位明星。

- 品牌:ZENITH
- 錶名:G.F.J
- 功能:時、分、小秒針指示
- 機芯:Cal.135 手動上鏈機芯
- 動儲:72 小時
- 材質:950 鉑金
- 錶徑:39mm
- 厚度:10.5mm
- 防水:50米
- 定價:約NT$1,798,000
- 限量:16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