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罷免掛零原因,民進黨內歸咎於基本盤動員失敗。黨內人士說,即便民進黨在地方可能有3成、3成5支持度,但24個立委罷區中,只有傅崐萁、王鴻薇、徐巧芯、李彥秀、葉元之、羅廷瑋、鄭正鈐7席跨過25%門檻,其中多數都是仇恨值較高的人,顯示民進黨基本盤動員失敗,相較之下部分藍委的罷免不同意票甚至超過當初的當選票數,例如桃園的魯明哲、呂玉玲、邱若華,顯示藍營催出比基本盤更多的票。
在罷免行動之初,黨內對要「精準罷免」或「大罷免」早有路線之爭。「大罷免遍地烽火分散了力量,恐無法達成翻轉國會席次的目標。」當時一名綠營大選操盤手就曾私下分析,從2021年四大公投案來看,四個不同意雖全數過關,但是靠「南票北補」才贏,其中台北、新北、桃園、台中等726「罷區」,當年公投結果都是同意大於不同意,這些都是民進黨基本盤的弱區,倘若大罷免遍地烽火,分散了力量,恐怕無法達成翻轉國會席次的目標。
另名黨內身經百戰的選戰老將直言,罷免案應回到每個選區,訴求立委適任與否、採取精準罷免,但最後卻打成全台藍綠大對決,「要罷免的立委都在藍大於綠的選區,等於在別人的戰場打仗,當然會輸!」

黨內也認為,基本盤動員失敗可歸因於罷免戰術操作失誤、府院黨進退失據。賴清德在全代會宣布「與公民同行」後盼透過「十講」為行動添助力,卻適得其反,反而催化了討厭民進黨、討厭賴清德的情緒;政院自關稅議題後從宣講陣容抽身,足足3個月未再協助催票,最後又受困在野黨發動的普發現金議題,都增添罷免負面因素;黨中央則太過強調尊重罷團,反陷入被動,無法有效主導議題。
本刊採訪黨內多名跨派系要角指出,即便罷免失敗,但面向社會的對話及態度很重要,開票日當夜,府、院、黨的回應都不及格,一是將罷免失敗的責任全歸給罷團,「助攻的執政黨難道不用負責?」;二是不夠謙卑、絲毫未對最新民意作出反省及檢討;三是在野席次全保住,執政高層卻未對朝野未來如何互動、如何解決二院憲政僵局提出看法或解方,別說藍白、中間選民不會買單,就連許多驚愕「一席都罷不掉」的綠營支持者都無法接受,等著綠營高層給答案,「甚至林右昌還穿著西裝出來回應,一副高高在上,像是失敗該有的反省嗎?」
多名黨內人士更直指,總統、政院有其憲政高度雖不該跳入第一線,但中央黨部應化身選舉機器,卻未能發揮功能,實在令人失望,甚至去年10月的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就已顯示黨部端著「尊重罷團」的態度搞曖昧,拿不出辦法又態度被動。

一名這次在地方協力大罷免的綠營人士說,進入三階後,罷團要在短短4天內提出監察員名單,時間短、投開票所又多,所需監票員有上百名,且都要繳交身分證影本,作業相當繁瑣,罷團沒經驗,自居二線的中央黨部也完全沒協力,後來罷團透過各縣市地方公職協力、網路公開徵集才找齊人手,「中央黨部重兵押花蓮,美其名說要用花蓮帶動全國罷免選情,結果連找監票員這種基本工作都沒做到,到底在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