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不少人士都示警,罷免首波投票遭重創,接下來2026地方選舉處境維艱,派系為謀求各自的選舉利益,鬥爭將更檯面化,不僅可能侵蝕8月第2波罷免投票的正當性,也會動搖民進黨的執政根基。
一名資深綠委指出,賴政府上任後一直忽略執政團隊的結構性問題,府、院、黨、黨團的橫向溝通困難,即使有行政立法協調會議、政院與黨的幕僚會議等溝通平台存在,但團隊裡缺乏被充分授權的議題協調者,跨部門會議討論的問題常不了了之。另有立委說,朝野高強度對抗已持續一年半、疲憊不已,若對抗的路走不通,是否應直面少數政府的處境,思考如何釋出善意、分享政治利益,以提高施政效率。

一名歷練過府院黨的要角則憂心指出,蔡英文執政時,「中華民國台灣」的路線已經將綠營的盤往中間移動,某種程度吃掉了當年國民黨的論述;但賴清德上任後,屢次發言都像是只說給投票給他的同溫層聽,缺乏對憲政體制的論述,更無形中把中華民國派的詮釋權又還給國民黨甚至白營,這次罷免方及綠營主打「反共護台」,等於騰出空間給藍營下一階段的共主盧秀燕、蔣萬安去吸收,有助他們接收中間選民,對民進黨來說無疑是重傷。
該人士說,台灣的兩岸論述至今已相當確立,抗中保台的人只會愈來愈多,但用不著掛嘴邊天天強調,反之,賴清德是少數總統,經歷這次失敗,除了應調整他的用人、發言風格,「這些同意罷免的團體或公民,未必都支持賴清德、支持民進黨」,應加強對社會團體的溝通,否則當社會基礎一點一滴流失後,就會對執政團隊信任崩盤。

反共護台聯盟發起人曹興誠在開票後一句「823罷免,讓民進黨去努力吧」即是例子,早在三階啟動前,民進黨高層就與曹有過一番討論,包括互相配合、誰來掏錢都直接攤開來談,如今罷免失敗,綠營高層不約而同將投票結果歸於罷團,自然讓曹不舒服,民進黨現已面臨基本盤催不出來的困境,如果又與罷團代表的公民社會分道揚鑣,將會是執政的最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