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與金屬的技術節奏,有條有理
MTG-B4000 採用新設計的雙層碳核心結構,內層為強化碳纖維材質,外部包覆不鏽鋼零件。兩種材料在結構中各自負責吸收衝擊與支撐剛性,組成主體框架。錶耳結構改為嵌合式設計,省略傳統螺絲鎖固方式,整合度與裝配精度相對提升。這是MT-G系列首次以無螺絲錶耳呈現,整體剛性與生產一致性均有所改善。

錶殼背面採用金屬射出成型(MIM)製程,使外型幾何能具備必要曲面與厚度差異,同時保有金屬強度。這種製程與CNC切削不同,適用於中等量產下具精度需求的複雜部件。根據官方規格,MTG‑B4000 錶殼厚度調整為 14.4 mm,相較前代 MTG‑B3000 的 12.1 mm 厚了約 2.3 mm,但重量僅增加約 1 克(112 g v.s. 111 g),展現出結構設計與材料運用上的高效減重能力。

錶盤由山形工廠製造,維持多層結構配置。高低落差、立體指標與鏤空元素皆採模組化處理,指標則經多面切削與金屬蒸鍍處理,搭配夜光塗料,提升日夜可讀性。MTG-B4000整體設計並未強調造型變化,而是透過材料與元件配置,調整整體結構效率與重量分佈,回應產品定位中所要求的實用性能。

不再張揚的外型,更接近結構邏輯
螺絲不見了、線條更緊湊、錶殼比例收斂,對於習慣MT-G過往風格的人來說,MTG-B4000 的視覺第一印象可能會讓人遲疑。然而若把焦點拉回結構配置,這次的變化其實清楚地展現了設計方向的轉變。與其將裝飾堆疊在外,這次選擇把強度放在內部框架上,讓整體設計更具一體性。雖然有人覺得這樣的外觀過於保守,但也有不少聲音認為這種回歸結構理性的調整,才是G-SHOCK多年來強調耐用價值的自然延伸。就筆者個人觀察而言,這次的設計選擇並不試圖討好所有人,而是針對結構效率與配戴實感做出選擇,這樣的立場反而令人欣賞。

AI參與設計,不聲不響卻合理
MTG-B4000 並非僅靠AI生成整體外型,而是在材料配置、零件排列與模擬測試等領域導入數據運算與模型預測,使得設計流程能在高效率下完成技術驗證。從 G-D001 對鏤空金屬結構抗震能力、貴金屬可加工性,以及 AI 幾何設計可製造性的初步實驗,到 MTG-B4000 將結構演算導入量產框架,CASIO正逐步建立出一套與演算法共構的設計與開發流程。AI是否能成為未來製錶業的共同語言尚待時間驗證,但MTG-B4000確實為這項可能性,提供了可靠穩固的起點。

●品牌:CASIO G-SHOCK
●錶名:MTG-B4000B-1A2
●功能:時間指示、日期顯示、Bluetooth®藍牙連結與世界六局電波接收系統....等眾多功能
●機芯:Tough Solar(太陽能電力)機芯
●材質:不鏽鋼+碳纖維
●防水:200米
●建議售價:NT$40,000

●品牌:CASIO G-SHOCK
●錶名:MTG-B4000B-1A
●功能:時間指示、日期顯示、Bluetooth®藍牙連結與世界六局電波接收系統....等眾多功能
●機芯:Tough Solar(太陽能電力)機芯
●材質:不鏽鋼+碳纖維
●防水:200米
●建議售價:NT$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