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看到企劃案覺得很大膽,因為涉及兩岸、甚至戰爭的題材爭議性高,不容易處理,但我認為無論從台灣或國際的角度來看,這個影集都值得去做。」林錦昌指出,全劇並非由單一的主角演出,角色多半是來自不同社會階層、職業的小人物,有中產階級、有媒體主播、有宮廟的小人物、前線的士兵等,尤其以人的故事展現衝突的方式,更能夠獲得理解、共感。

林錦昌以他於陳水扁總統任內在國安會工作的經驗,提出建議。「就像兵法常說『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社會民心崩潰,國防就形同瓦解、失去抵抗意志,這才是最可怕的。當時國安會每年結合行政團隊舉辦『玉山兵推』,因為面對戰爭不會只有軍事行動,還有基礎設施損害、製造假消息、通訊中斷、金融混亂等的防範因應。我跟心媚討論,這些狀況也許可以融入劇情。」
為讓內容更真實深入,林錦昌也邀軍事戰略學者蘇紫雲、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當時還未獲民進黨提名立委的認知作戰研究學者沈伯洋等專家替導演、編劇們上課,說明現代戰爭從實體到網路的各種樣態,以及可能發生戰爭的徵兆與後果。林錦昌說:「本來以為大家會覺得很枯燥,後來發現他們聽得興味盎然。這些課程對於建構劇中現實的框架,以及劇情如何往下推展都有相當的幫助。」
在了解戰爭型態與資料蒐集調查之後,大家交換意見,列出影集可以觀照的題目,譬如:第五縱隊滲透宮廟、媒體訊息戰、半導體產業或軍中間諜潛伏等,找出故事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