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12:28 臺北時間

文青董座談社會關懷 童子賢:台灣不需要再去「戰勝一個百分之百的」

mm-logo
財經理財
童子賢表示,台灣不需要再去「戰勝一個百分之百的」。
童子賢表示,台灣不需要再去「戰勝一個百分之百的」。
有文青董事長美譽的和碩董事長,除了時常針貶時事,關懷弱勢之外,其實對於社會與人文藝術的關心更是不遺餘力,身為科技人的他,30日應中華民國筆會之邀進行一場〈我的社會關懷:科技、人文、創業〉演講,在演講中,他再度談起台灣產業發展應更加多元化,不需要再去「戰勝一個百分之百的」。童子賢提醒,台灣經濟成果,是靠著高附加價值的半導體產業換來的,讓台灣在世界上擁有了不可忽視的地位。「如果不好好珍惜,如果能源政策不當,讓台灣的競爭力流失,那麼台灣可能會重新回到過去那個只靠農漁產品出口,經濟相對貧困的年代。」他語重心長地說。
「西方哲人西塞羅說過:『文化是靈魂的培養。』至聖先師孔子也強調:『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顯然文化是衣冠、習俗、禮儀更是教養。」30日應中華民國筆會之邀,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進行了一場〈我的社會關懷:科技、人文、創業〉專題演講,他開宗明義地說。
因為童子賢相信,文化必須透過學習與思考,才會追求思想與行為的至善。不管在個體,也在群體都一樣。「我在花蓮瑞穗鄉下長大,受益於閱讀,一直想開書店,後來幫助學長吳清友辦誠品,鼓勵誠品擴張,推廣閱讀。因為閱讀與理解文化的意義,讓我發現人類十分渺小,所以人一定要敬天畏命。」他說。
談起自己的創業歷程,童子賢回憶,1989年,台灣的產業地景仍是一片樸實的沃土,科技的種子正在這片土地上悄然萌芽。那一年,四個年輕人帶著宏碁的祝福,在台北一隅創立了華碩。沒有業務採購經驗,沒有管理長才,有的只是工程師的熱情與理想。「當時的我,29歲。認為科技的起點不只是硬梆梆的積體電路板,而是一場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一如從小在花蓮鄉下,從書本上探尋到的廣袤世界。」
其實,童子賢的創業歷程,一開始就注定與眾不同。當科技同業還在代工與品牌的兩難中掙扎時,他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協助將華碩分家,接手和碩,讓代工與品牌各得其所。
此外,童子賢也跨足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像是隱形眼鏡、金屬加工、IC載板。這在旁人看來或許突兀,但在他心裡,就像是場深思熟慮的文化實驗。
因為童子賢心中,就是要讓台灣的產業更加多元,不要只在一棵樹上吊死。「台灣在某些產業已經『緊繃了(台語)』,不需要再去『戰勝一個百分之百的』,而是應該去開拓新的領域,讓台灣社會擁有更豐富的形態。」他笑著說。
對於「多元」的執念,不僅體現在童子賢的事業版圖,更深入到精神世界。他認為,科技再強大,也只是像洗衣機、電冰箱一樣,是人類智慧的延伸。它或許能取代體力勞動,但永遠無法取代人類的熱情、憐憫與夢想。
正因對人性的堅信,讓童子賢的眼光跳脫了冰冷的報表,看到了科技發展之外的浩瀚人文大河。「如果說,創業是左腦,那麼文學與人文關懷,就是右腦的生命之源。」所以童子賢在和碩辦公大樓替深夜工作的員工留下一盞盞燈,因為「有燈就代表有人在守候,有人在等待。」
談起了文學,童子賢朗讀起,自己相當尊敬的已故詩人鄭愁予的〈野店〉,「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裹掛起一盞燈。啊,來了。有命運垂在頸間的駱駝,有寂寞含在眼裹的旅客,是誰掛起的這盞燈啊。…..」
至於為何對文學如此熱愛,童子賢透露,「我在花蓮鄉下受到書本啟蒙,從小就喜歡抄寫,用毛筆在捲軸上抄寫古詩詞,一筆一畫就是深層閱讀,也是心靈沉澱。」
正因這份文學素養,也讓童子賢成為台灣當代文學紀錄片的幕後推手。他協助拍攝「文學家系列紀錄片」,紀錄了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白先勇等一代文豪的身影。就像個默默的擺渡人,讓這些詩人、作家的人生故事,不被歲月沖刷,化為永恆的影像。為了留下這些紀錄,童子賢親自與作家們交涉,不僅見證了余光中、瘂弦、吳晟數十年的情誼,也記錄了白先勇的崑曲復興運動。
童子賢透露,在香港推廣影片時,余光中帶著我去憑弔蔡元培墓,讓我印象深刻。蔡元培於1940年3月5日在香港過世,3月10日在香港舉行的公祭大會,有上萬人參與,所有掛有中華民國國旗的商店、機構和學校,都同時下半旗致哀,以表達對一代教育家的深切哀悼與敬意。「由此可見,香港是多麼有文化的島嶼。」童子賢提醒。「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不僅僅是紀錄,更是讓台灣的文學資產,以更生動、更親切的方式,與後代子孫對話。」
除了替文學家們紀錄身影之外,童子賢更把關懷的觸角,伸向了社會最底層的角落。「因為我無法忍受看到那些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我關注弱勢,並非出於憐憫,而是出於一種深刻的、發自內心的不平。」童子賢坦言。
就像先前他關注三鶯部落原住民的居住困境。這群在台北市蓋起了高樓大廈的工人,卻因無力負擔房租,只能在河灘地上自力造屋,被政府視為違建而多次拆除。他感到相當憤慨,因為這是個「社會制度有責任的反省之處。」童子賢因此提供資金,讓部落居民重新以自力造屋的方式,建立一個合法且有尊嚴的家園。
此外,童子賢也長期關注移工與外籍新娘的文學創作,支持「移工文學獎」。「在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這些離鄉背井的勞動者,生活在一個默默封閉與孤絕的狀態。」他感嘆說。「文學不只是給資產階級或知識分子,而是所有人都需要抒發情感的出口。」默默道出支持原委。他還默默地協助食物銀行,將被市場淘汰的「醜果」和過期日用品,分發給弱勢族群,期望翻轉社會不公。
愛讀書的童子賢更是喜愛歷史,因為他深知,要了解一個時代,必須從歷史中尋找答案。他認為,歷史的敘述不該被簡單帶過,而應還原那些被遺忘的英雄。「像是盧溝橋事變,吉星文團長的英勇與堅韌不拔,但這位抗日英雄最終卻在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中,犧牲在血脈相連的同胞的炮火之下,是種巨大的歷史悲劇。」讓童子賢深有感觸。
他甚至在陳水扁時期,不惜得罪當道,協助「兩蔣日記」的保存與訴訟,將日記送到美國胡佛研究所,因為台灣潮濕的氣候會加速其腐敗。「不論你喜不喜歡,都應該將歷史真相保存下來,讓後代子孫有一個客觀的事實。」他感嘆,近代史的真相往往被政治篩選,共產黨與國民黨都只保留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唯有在國外的學術機構,才能窺見歷史的全貌。「不容青史盡成灰,我認為,一個國家最嚴重的問題,不是貧窮,而是變成沒有歷史記憶。」童子賢再度提醒認清歷史的重要性。
除了談論過往之外,向來有話直說的童子賢也毫不避諱地對台灣的未來提出憂慮。「台灣的經濟成果,是靠高附加價值的半導體產業換來的,這讓台灣在世界上擁有了不可忽視的地位。但如果不好好珍惜,如果能源政策不當,讓台灣的競爭力流失,那麼台灣可能會重新回到過去那個只靠農漁產品出口,經濟相對貧困的年代。」他憂心說。
童子賢還以阿根廷與委內瑞拉為例,警示台灣不要陷入民粹與社會福利的陷阱。「一個國家要走向繁榮,必須在經濟上保持優勢。我擔憂目前的新能源政策,不僅僅是電力供應,更深層次的是對土地的不可逆破壞。如果為了發展太陽能而犧牲農地,一旦未來面臨全球糧食危機,台灣將會變得又老又窮又餓。」他再度重申。
在演講結尾時,童子賢直言,「台灣的成就並非理所當然,而是歷代人努力的結果。希望台灣人能有北極熊一樣的緊迫感,正視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帶來的挑戰。」
更新時間|2025.08.31 12:28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