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全社會韌性5大工作主軸:民力訓練、物資調度、能源安全、醫療避難到資通金融防護,來檢視丹娜絲風災的因應措施。在民力部分,本刊調查,此次丹娜絲風災,因災區民防人力未及調度因應,最後人力缺口由內政部調度近5000人次替代役前往嘉南平原救災,這些替代役都已接受過防災士的訓練課程。
而丹娜絲颱風的物資調度工作方面,嘉義縣政府透過物資銀行預先備妥「即時物資箱」,並調度嬰幼兒與成人紙尿褲等基本物資;物資箱內容包含泡麵、罐頭、保久乳、調理包等日常食品,由社工或公所人員親送120箱至有急需家庭,協助穩定生活。台南市政府也整合轄內五大區實物愛心銀行物資,與受災區公所合作,支援受災民眾物資需求。

能源安全上,颱風丹娜絲災後電力修復工程浩大且繁雜,台電歷經12天搶修使所有受災戶復電。官員指出,這次風災是公共基礎建設可以更強化的最佳例證,經濟部將持續推動電網升級跟去中心化,並啟動區域性的「微型電網計畫」,結合光電、風電等自主能源,搭配儲能裝置,使未來天災地變斷電時,能在輸電線路整修期間啟動微型電網,如此一來,家家戶戶基本供電能持續維持,包括照明、電風扇、手機充電等都能透過微型電網的備援電力來補給。
至於醫療避難部分,風災期間,台南市府社會局緊急啟動應變機制,開設超過30處避難收容所,收容300名災民。災後復原期間,衛福部提供慰問與扶助措施,包括開放「例外就醫」機制,讓受災民眾即使未持健保卡亦可就診。
至於資通金融防護方面,全韌委員會委員、壯闊台灣協會理事長吳怡農認為,不管是當初的921地震,或前陣子的丹娜絲颱風,對韌性打擊最大的是通訊受影響,畢竟有通訊才能動員應變,才知道哪邊現在沒東西吃、哪裡聯外交通中斷,因此在推動社會韌性工程時,建制多樣化通訊備援選項非常重要。
吳怡農舉無線通訊工具Meshtastic為例,像這樣以軟體為核心的無線電裝置,技術門檻低又便宜,若每個社區都建立這樣去中心化的節點,就能解決災害時的核心問題,也就是通訊斷線;雖然這個裝置頻寬有限,但傳輸文字已足夠在緊急時期充分發揮連繫功能,例如讓里長協調志工何時在哪裡集合。
吳怡農說,既然叫「全社會」,當然不只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應有更多民間單位、社區領袖參與其中,全韌委員會應跟民間有更多溝通,談清楚威脅的樣態、公部門會遇到的挑戰、關鍵基礎設施的狀況,一旦向民間社會報告清楚、讓他們有足夠資訊理解這些風險狀況會如何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多數的人就會願意展開行動、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