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07:30 臺北時間

虛擬幣市場快訊/全球穩定幣市值逼近3,000億美元 花旗預估2030年或達3.7兆美元

mm-logo
虛擬幣市場快訊/全球穩定幣市值逼近3,000億美元 花旗預估2030年或達3.7兆美元
花旗集團(Citi Institute)最新報告指出,穩定幣在未來五年內可能全面融入主流金融體系,在跨境支付和數位金融應用中逐漸取代部分傳統法幣角色。
報告預估,若監管支持屬於中等程度,市場規模可在2030年達到1.6兆美元(約新台幣48.46兆元);假如環境更為樂觀,市值更可能飆升至3.7兆美元(約新台幣112.07兆元)。
截至2025年9月,根據《Financial News》報導,全球穩定幣總市值已逼近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9.09兆元),相較於2023年的2,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66兆元)規模,短短兩年間增長超過三成。其中USDT與USDC合計市占率超過八成,顯示市場仍高度集中。

穩定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有什麼不同?

穩定幣是一種與現實資產(如美元或黃金)掛鉤的虛擬貨幣。它的目標是保持價格穩定。相比之下,其他虛擬貨幣價格更容易隨著市場情緒或供需變化而調整。正因如此,穩定幣通常以美元或美國國債作為儲備,並透過演算法或實體資產管理維持穩定價值。
2014年推出的 Tether(USDT)是最早流行的穩定幣之一,和美元保持1:1匯率。由於價格較可預測,穩定幣適合用於匯款、支付和資金避險,也逐漸成為連結去中心化金融(DeFi)與傳統銀行的橋樑。

監管與支付需求推動穩定幣普及

2025年7月,美國正式通過《GENIUS Act》,為穩定幣發行人建立明確規範,包括高流動性儲備要求與透明度標準。該法案不僅有助於提升市場信任,還可能影響美國國債需求與聯準會的利率政策。
歐盟則推動MiCA(Markets in Crypto-Assets)框架,作為全球首套針對加密資產的完整監管制度,涵蓋發行人牌照、儲備機制與市場披露要求,進一步明確區域內的合規基礎。
根據IMF《Crypto‑Assets Monitor》報告,USDT與USDC等主要穩定幣在2024年的總交易量達23兆美元(約新台幣691.6兆元),比2023年成長約90%,反映市場對穩定幣在資產交換、清算與支付用途上的需求快速擴大。
儘管前景看好,挑戰依然存在。花旗指出,跨境監管協調困難、區塊鏈技術尚未完全互通,加上地緣政治風險,仍可能延緩穩定幣應用的推進速度。
不過,在政策逐步明朗與應用需求同步擴張的背景下,穩定幣正從小眾資產邁向國際金融市場的核心基礎設施。若發展順利,穩定幣甚至可能不僅穩固美元的國際地位,更有機會進一步強化其在數位金融時代的影響力。
更新時間|2025.09.23 07: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