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台灣不缺席。今(2)天在政大公企中心,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TIIA)舉辦國際論壇前行記者會,該協會今年邁入第5年,從會計師退休5年、現任協會理事長陳富煒開宗明義指出,「過去政府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ESG戰爭,但陷入『漂綠』的陰影,也因此,過去4年我們多談倡議,今(2025)年我們說是行動元年。」同時,也於今年加入GSG Impact組織,得以鏈節40多個國家,推動制度創新與資本交流。
他直指,「雖然說政府從2018年開始談SDGs(永續發展指標),但現在方向還要聚焦;在地緣政治與關稅議題下,企業談ESG夠不夠?這是一個疑問,今日要從SDGs為起頭。」簡單說,也就是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宗旨:不遺漏任何一個人(No one will be left behind)。
「被動變成主動。從投資來看,賺錢還能盡社會責任;也就是賣良心、還是賣商品,可以是同樣概念。」他指出,今年主軸有三方向:解決自然資本問題、永續供應鏈,以及社會影響力投資最後家族辦公室,既可以投資也講究傳承。「前提是從SDGs開始,思維轉變,重新思考我們下一代的社會價值。」
包括中信金控、星展銀行(台灣)、國泰金永續伙伴攜手出席。「(我們專注於)天災與自然解方和生物多樣性的掌握,協助企業淨零減碳,在放款方面約3,500多億元、社會責任投資1.2兆等等,為企業節省164億元成本。」中信金控旗下台灣人壽金融投資一處處長、副總經理許繼元說。
星展銀行(台灣)副總裁陳俊豪則說:「我們想做的是,創造超越銀行的影響力,用商業積極回應社會。去年宣布投入240億元(新台幣)投資日常所需與社會共融,於台灣專注已經關注39家社會企業與中小企業。在新加坡則藉由基金會鏈節家族辦公室,營造共好圈。」
「每份報告都在告訴我們:錢不夠。問題在哪裡?GAP(差距)就在思維,行善和賺錢可以一起,公益資本和商業資本能兼容並蓄,且形成生態系,行善是可以致富的。」國泰金控企業永續辦公室協理黃靖涵表示。
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方元沂從星、韓和日本跨國比較談影響力投資與混合金融的新趨勢。他直言,「看日本發展很震驚,金融影響力已經談到ASIA LEADERSHIP(亞洲領導力)和家族辦公室,後者現在追求的是價值與社會影響力,不僅只是投資報酬的階段,衡量在於SDGs。」
他表示,日本混合公私力量,把制度和人連接一起,創造獲利和影響力,已經成為主流,而且也將地方創生串接起來,解決真正需求。從政策工具、生態系到金融實務,「日本是制度驅動轉型路徑,日本鼓勵跨部門協力,去(2024)年金融聽推出FSA指引(2024),如同催油門的火星塞,加速進展。」他觀察。
「2025年的『地域PIF實踐指引』,更是對接聯合國,是日本超車主要關鍵,用這種力量驅動傳統銀行。現在已經平台化、市場化,從實驗變成政策,也立法。」他指出,日本超車外,新加坡奠基於金融結構創新上,而韓國受到政策影響,腳步相對慢。
透過政府力量將事情往前推,民間資本導入公共利益,最新一股力量在於家族辦公室。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常務理事謝文淵分析,「影響力投資出自家庭辦公室。對於家族辦公室的二代來說,投資、傳承外,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透過SDGs帶動社會投資議題,如此一來,他們可以跟世界級家族在一個桌上對話談論,例如水資源議題,可能他隔壁坐的就是比爾蓋茲基金會或者李嘉誠家族的人也不一定,整個視角跟上一代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