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輝達(NVIDIA)以大額資金投資OpenAI、並以戰略方式綁定其客戶與供應鏈關係,超微(AMD)也與 OpenAI 簽訂多年採購晶片協議,並授予認股權證作為交易條件,包括投資銀行高盛證券、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等投資圈人士多保守看待,但是,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和超微董事長蘇姿丰則是樂觀以對,雙方看法南轅北轍。
高盛指出,若輝達用資本投給OpenAI,然後OpenAI用這資金再向輝達採購晶片,那就有可能形成資金回流、營收被放大的效應,而非純粹市場需求拉動的真實成長,也就是說,這樣的操作可能使輝達的營收數字被人為扭曲,或循環拉抬。
陸行之也認為,這等於是永動機槓桿玩到極致,泡沫也越吹越大。OpenAI顯然比谷歌、臉書、亞馬遜和特斯拉還會玩資本市場炒作市值,上市前就快要成為兆美元市值公司了,感覺馬斯克的機器人、自駕車、無人計程車和Gork on Tesla等AI實體應用雖然沒有像OpenAI那麼絢麗,但還是比較實在的。
不過,黃仁勳則是表示,輝達的人工智慧晶片支持OpenAI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資料中心擴建,是AI基礎建設的關鍵布局,這將可推動AI技術進步和擴大資料中心建設,也是未來AI運算能力擴大的必要投資,他甚至認為投資OpenAI是投資一個多兆美元公司的機會。
蘇姿丰也認為這項投資案將使AI產業進入長期繁榮的開始,預計年營收貢獻超微將達數10億美元,這樣合作不但推動超微的發展,也有助於整個AI系統健康成長,她甚至反擊批評者「想得太小了」,超微和OpenAI不只是短期交易,而是AI基礎設施布局的戰略性壓注。
也就是說,投資圈和產業界對於輝達和超微投資OpenAI的看法兩極,究竟哪一個才是正確的答案,短期內很難下定論,但是,對於台灣的供應鏈來說,究竟要相信輝達和超微的論點,還是要保守一點因應客戶端提出大訂單的需求,恐怕是更困難的抉擇,畢竟,OpenAI到現在還沒有找到獲利的商業模式,在輝達和超微之後,究竟還有沒有像微軟、谷歌以及亞馬遜等新的大金主願意跟進投資OpenAI?目前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