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12:29 臺北時間

小蝦米對上大鯨魚? 銀行信用卡競爭猛 電支業者生存受壓縮

mm-logo
財經理財
今年各家銀行不管在發卡或者回饋上,各顯奇招,相對小而美的電子支付業者自然感受到競爭壓縮下的寒意。(示意圖)
今年各家銀行不管在發卡或者回饋上,各顯奇招,相對小而美的電子支付業者自然感受到競爭壓縮下的寒意。(示意圖)
第4季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舉凡周年慶或者雙11等各種節慶,甚或者11月確定普發萬元現金,都是今年業績最後衝刺的時機點,「回饋加碼」動作層出不窮,就規模相對小的電子支付業者來說,難免拳腳施展有限。
傳統銀行與電子支付是共存?還是搶利?在有限資源卻要增加最大化效益的情況下,銀行信用卡不管發卡或者回饋,毫不手軟,而消費者也買單。「今年首檔周年慶以銀行刷卡回饋最為奏效;而許多銀行今年回饋之大迥異以往,」微風集團創意行銷部資深協理王玉文觀察。
望向邁入成熟期的電子支付市場,儘管也切入各場域提供回饋,從各家百貨公司周年慶折扣單可見,舉凡街口支付、一卡通、悠遊付、全盈付等電子支付業者也提供相等消費回饋。但一位電支付龍頭就直言,「打『回饋』戰」補貼大,其實是虧錢在做生意。」
金管會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非現金支付的筆數達83億筆,提前兩年達到2026年預定80億筆目標,金額達8.3兆元,距離2026年目標10兆元,達成率超過八成。上述數據可見民眾對於使用電子支付普及率接受度是提高的,50元甚至1元也「嗶」的消費情況實際發生在現實場景。
但不諱言,在銀行大張旗鼓下,自然壓縮電子支付生存空間,包括衝擊到品牌的黏著度。一位Z世代消費者就說,「哪家便宜哪家走,現在電子支付那麼多。」一來一往之間,就電子支付業者而言,在感受到生存空間寒意下,只能不停地另闢蹊徑找活路;而同時思考如何與銀行業既合作又競爭中激盪新花樣,也是一道課題。
更新時間|2025.10.26 12: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