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融入傳統祭典
雲林科技大學台灣寺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謝瑞隆表示,廟宇文化的本質為「民俗」,連結著人群與市井生活,因此大眾的參與是傳統信仰存續的關鍵。然而隨著都市化發展,過去與住民關係緊密的廟宇,漸漸淡出年輕世代的日常,信眾的凋零與斷層,成了廟宇經營與文化傳承的隱憂。在此情況下,寺廟必須思考如何轉型,尋找融入現代生活的方式。

以即將於12月登場的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暗訪暨遶境為例,屆時除了由青山宮八將團隨青山王出巡、威風凜凜的九呎神將跟著北管旋律邁步前行,還有真人藝閣車巡遊街頭。此外,也邀請日本伏木曳山祭交流演出,並於青山王誕辰前夕舉辦「萬華大鬧熱」活動,藉由音樂會、市集及地方歷史導覽等不同形式,拉近與年輕世代的距離,過去就曾以「艋舺有嘻哈」為主題,邀請饒舌歌手於廟街盛大開唱,展現跨越傳統與流行界限的新風貌。
而約莫每年5月舉辦的「台北霞海城隍文化節─誕隍祭」,則以傳統祭典「迎城隍」為核心,同時加入文創元素,提高祭典文化在年輕世代的能見度。像是2022年與藝術家合作「城隍毛線廟」後,2025年亦聯手大稻埕在地時裝品牌,讓城隍爺穿上以回收布料訂製而成的「渡海軍官西裝」,響應永續時尚議題,並與在地糕餅老鋪李亭香合作推出「誕隍龜」禮盒、與台灣啤酒合作設計「天眼時開,酒駕禁止」包裝等,都是台灣宮廟慶典成功結合文化創意的案例。

謝瑞隆表示,他樂見傳統民間信仰與當代文創攜手合作,但也提醒廟宇文化不能缺少與在地社群的連結。他舉日本的「佐原大祭」為例,這項約有三百年歷史的地方祭典,至今仍是在地人共同參與的盛會,甚至有許多年輕人專程回鄉,在祭典中積極投入,顯示日本傳統寺社與信仰文化仍具強大的社區凝聚力,「如何深化廟宇與在地年輕人的連結,讓長輩和年輕世代都能在祭典中找到參與的位置,這是台灣廟宇轉型過程中值得思考的方向。」
數位服務與現場體驗並行發展
除了賦予傳統祭儀新活力,許多廟宇也因應新世代需求,推出線上點燈、祈福及求籤等數位服務。像過年期間松山奉天宮便推出數位光明燈系統,讓信眾透過手機也能線上點燈,獲得心靈庇護與寄託。而松山慈祐宮則推出可繳納安太歲、點光明燈、添香油錢的ATM機台,並在收據印上籤詩,展現傳統信仰在數位時代的創新面貌。另外也設置多國語言導覽機及解籤服務,幫助外籍旅客了解台灣信仰文化。

謝瑞隆認為,雖然數位科技可提升服務便利性,但親身參與祭典或各類活動仍有其必要。他說明,現今大眾普遍將廟宇定義為祭祀場所,僅在參拜時才會造訪,但從歷史脈絡來看,廟宇也曾是教育、表演、詩社聚會的場域,更是地方文化的傳播中心,承載著多元的社會功能,「廟宇仍須回歸連結人群的本質,成為在地居民的聚會中心、認識地方文化的平台,甚至成為年輕人活動的場所。」
謝瑞隆舉例,通過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的松山奉天宮便善用廟宇空間,結合傳統信仰、歷史文化及虎山的自然資源推動環境教育,同時規畫「天公藝廊」,與多所博物館合作舉辦過十餘場展覽,主題涵蓋歷史文物、南島神話及極地環境議題等多元面向,這些活動不僅呼應當代潮流,也延續廟宇的文化教育功能。
祭儀變革回應環保永續
時下生活型態的轉變、環保意識的興起等,也影響人們參與信仰活動的方式,如何在維繫傳統信仰與當代生活間取得平衡,是廟宇轉型的另一大挑戰。

以焚香為例,在民間信仰的文化脈絡中,香火是人與神明溝通、連結的重要媒介,有其存在的意義,然而大量焚香卻會對空氣品質與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近十年來便有許多廟宇響應政府減金、減香、減炮等環保變革。例如台北行天宮於2014年首開全台廟宇先例禁止燒香,鼓勵信眾以虔敬的心香取代實香,艋舺龍山寺也逐步減爐、減香,並於2020年正式禁香,目前僅保留觀音爐,由廟方人員每日點香禮敬神明,延續傳統祭儀。謝瑞隆說明,廟宇與信眾也可改採環保香材或象徵性的焚香儀式,既能傳承祭祀精神與香道文化,也符合友善環境的趨勢,展現傳統信仰與時俱進的一面。
此外,傳統迎神廟會總以燃放大量鞭炮烘托熱鬧感,現今許多廟宇紛紛改以電子鞭炮或環保禮炮車替代,避免燃燒鞭炮所造成的煙塵、炮屑及空氣汙染,同時也降低噪音干擾,例如松山慈祐宮於進香和遶境時均使用電子鞭炮及禮炮車,讓傳統儀式與環保意識並行。
傳統廟宇文化的轉型,呈現了信仰文化的韌性與創新,即使媒介轉換,敬天祈福的精神仍在,並以更貼近新世代的步調與更具活力的樣貌,存續於城市的日常風景之中。
2025艋舺青山王祭
- 12/9(二)~12/11(四)
- 艋舺青山宮、艋舺龍山寺、剝皮寮歷史街區、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等地
- https://acc109124.wixsite.com/my-sit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