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在地越國際的老店風潮
台北市商業處處長高振源分享,在時代更迭下,台北有許多老店面臨產業變遷、客群老化及接班斷層等困境,而自2015年展開的「台北造起來」計畫,正是協助這些老商號再次擦亮招牌、成功轉型的幕後推手。

台北造起來計畫邀集專業團隊,陪同店家挖掘自身故事,並展開一連串品牌定位、經營方式、空間改造與文創包裝的大變身。如今這些老店遍及台北市不同區域,帶著在地特色、職人手藝及與時俱進的經營方式,一步步走入當代生活,並在「越在地、越國際」的潮流下,成為吸引各國旅客尋覓故事的風格場域。
訴說產業故事的文化景點
「老店改造成果最顯著的街區,莫過於大稻埕迪化街商圈。」高振源表示,大稻埕是台北市都市發展與商業演進的核心,過去以青草茶、中藥行、南北貨、古早味糕餅等傳統產業為主。這十一年來,許多大稻埕老店參與改造計畫,老舊商號換上具記憶點的品牌名稱,並帶著新定位重新出發,成為街區活化再生的重要據點。

例如「有多聞稻埕香料館」原為批發食品香料的老字號「益良食品行」,門市改造後展陳來自世界各國、多達兩百種的香料罐,並提供知識解說與嗅聞體驗,有如小型香料博物館。此外,這裡也規畫烹飪教室,推廣香料飲食文化,搖身一變成為廚藝好手與美食愛好者的交流天地。
融合產業特色與文化推廣的還有中藥盤商「德利泰」。高振源分享,德利泰轉型後研發符合現代人養生需求的藥膳與茶包,店面空間更改造成「中藥材互動體驗館」,展示中藥櫃、中藥炮製器具及礦石類藥材,並提供中藥材聞香、藥膳品嘗及抽藥籤等趣味體驗,邀請旅客入內逛逛,領略傳統中藥材文化。
阿媽時代的復古潮流
高振源指出,相較台北霞海城隍廟一帶,歸綏街以北的迪化街北街及外圍地帶,以南北貨、金香、打油及傳統生活用品店家為主,較少遊客造訪,直到參與台北造起來計畫,這些式微的古早產業成功翻轉,逆勢躍為新興的風尚店家,不僅帶動更多質感商家入駐商圈,也讓年輕族群走入過去不常造訪的街區。

例如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與環保意識興起,祭祀文化朝「燒好一點、燒少一點」發展,香品老店也在轉型中尋找新定位。「源竹隆香」便在此趨勢下,以其採用天然原料製成的金香獲得青睞,也開發了天然桂花臥香與竹製香插等文創香品,讓薰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傳統生活用品店「竹木造咖」則打造阿媽家的老式廚灶情境,陳列蒸籠、炊飯桶等古早用品,吸引許多旅客前來挖寶,而買菜用的經典茄芷袋及創意改良款式,更成為日本旅客駐足選購的特色商品。
舊城區的時髦市井味
同樣屬於舊城區的萬華,其產業發展則與市井文化息息相關。高振源說明,早年醫療資源匱乏,信眾在艋舺龍山寺祈求藥籤後,常至鄰近的西昌街「青草巷」抓取中藥材,形成在地特有的民俗醫療文化。時移事遷,青草藥的定位已從救命藥帖轉變為養生良方,創立於青草巷、後遷至西昌街北端的「老濟安」便率先參與改造計畫,推出青草茶席體驗、沐浴藥草球手作課程等活動,成為深受年輕族群歡迎的青草潮吧。近年轉型成功的「德草安青」則提供草本手搖飲與古早味甜品,並設計藥籤櫃與對應青草飲品的趣味籤詩,讓民眾體驗到青草店抓藥的老時光。
環繞艋舺龍山寺興起的廟街美食,則是探索台北常民風味的起點。從廟埕挑擔起家的「兩喜號」,以魷魚羹和米粉炒等小吃飄香百年,西園店於改造後展示品牌故事與在地記憶,成為認識艋舺文化的小型故事館。此外,店家也於菜單上加註英、日、韓語,貼心服務想要品嘗道地台灣味的國際旅客。
傳承總鋪師辦桌菜手藝的「小王煮瓜」,則以獨門清湯瓜仔肉擄獲饕客的胃。高振源分享,店家於門前設計復古攤車造景,成為打卡地標,室內則以搶眼的插畫圖騰與視覺設計,呈現萬華特有的市井魅力。品牌改造後,小王煮瓜還延伸推出冷凍宅配調理包,讓民眾在家就能嘗到好味道。
橫跨百年或傳承數代的老店,承載著老台灣的市井風情與人情味,再造後不僅煥發新生,更引領新興生活風尚,吸引人們重新走入在地生活記憶與產業文化之中,共同構築台北最富溫度的城市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