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美智子的55歲的兒子木村,長年來對母親的生活狀況掛心不已。自從父親離世,母親已獨居將近十年。雖然她頭腦清晰、對答如流,但近一年來雙腿機能明顯退步,讓木村憂心她獨居的人身安全。為了讓母親獲得更完善的照料,木村開始四處物色合適的養護機構。他最終鎖定一家主打「即時入住」的設施,因為它在評比網站上狂掃五星好評,評論多半盛讚「服務人員熱心」、「環境溫馨舒適」、「安全度高」。
實地造訪後,木村對機構窗明几淨的環境與員工親切有禮的態度印象極佳,加上費用不超出母親的年金和積蓄負擔,便著手辦理入住手續。誰知入住初期雖看似順利,但僅僅三天,母親就打電話求助兒子,並在電話中淚眼婆娑請求離開,「我真的沒辦法忍受了,這裡不是我想住的地方」,木村趕赴探望,發現母親情緒跌至谷底,並表達了對周遭環境的強烈排斥與不適應。
美智子的「求去」原因揭示評價盲點,該機構雖然號稱能接納從「生活自理」到「重度失能」的長者,但實際上入住者多半是需要高度依賴照護的族群,尤其失智症患者比例相當高。美智子坦言:「我算是裡面最健康的人,根本找不到可以好好聊天的對象,有時候一整天都沒開口說話。工作人員都忙得團團轉,沒時間理我。」此外,餐點不合胃口也是她難以適應的主因。
木村這才領悟,網路上的高評價多半來自對「照顧品質」滿意的家屬,而非長者本身的「居住體驗」。最終,他只能將母親接回老家,感嘆機構雖然「硬體很棒」,但「不適合」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