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分析,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明確表示,一旦中國武力入侵台灣,將等同對日本國家安全造成直接衝擊。這項說法並非突然冒出,因為台日之間向來關係緊密,地理位置更使台灣局勢與日本安全高度連動。若台灣遭中國併吞,不僅意味中國軍力逼近日本本土,也可能切斷日本關鍵航道與能源命脈,對日本構成重大威脅。因此,這類言論在日本國內被視為合理警示,但在北京眼中卻象徵日本可能把「防衛台灣」視為自身戰略的一部分。
《晚郵報》指出,北京之所以特別敏感,關鍵在於日本正在推動重整軍備。雖然目前仍屬規畫階段,距離形成對解放軍的實質威脅仍需大量時間、資金與國民觀念轉變,但中國領導層已經看見潛在危機。日本擁有領先亞洲的財富與科技實力,一旦全面強化軍力,極可能成為制衡中國擴張的重要力量。即便未來美軍在亞洲部分撤離,日本仍具備成為新區域安全核心的條件。
報導並指出,日本在區域中的潛在影響力並非孤立存在。若東京進一步強化軍事與外交角色,南韓、澳洲、印度等國可能形成新的合作網絡,以建立一道包圍與遏制中國的戰略屏障。這種可能性讓北京更加擔憂,因為一旦形成新的多國聯盟,中國在亞洲主導權的目標將面臨更大阻力。
專論也談到更大的地緣政治背景。美國近年在全球多地出現戰略收縮跡象,若美國未來減少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亞洲勢必出現權力真空,而中國正積極準備填補這個空隙。中國海軍與海警近年頻繁對鄰國採取更具壓力的行動,迫使周邊國家面臨兩難:不是被迫向北京靠攏,就是選擇集體合作填補美國留下的力量空缺。義媒指出,從近期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與印度等國的政治走向觀察,後者的可能性似乎正在提高。
專論最後從歷史角度批判中俄領導人的戰略判斷。報導指出,俄羅斯總統普丁對烏克蘭發動侵略,結果不但沒削弱德國,反而促成德國重新武裝,成為普丁最大的戰略錯誤。同樣地,習近平近年的對外政策與對周邊國家的施壓,也激發日本思考強化軍備的重要性。若最終促使日本真正走向全面軍事重建,這將成為北京自己造成的重大失策,甚至改寫亞洲的權力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