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6 13:32 臺北時間

美商務部長嗆「奪回」晶片製造業? 杜奕瑾翻訪談紀錄:沒講過這句話

mm-logo
時事
杜奕瑾指美商務部長沒說過「奪回」晶片製造業這句話。(翻攝臉書)
杜奕瑾指美商務部長沒說過「奪回」晶片製造業這句話。(翻攝臉書)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對台課徵32%對等關稅,後續有媒體報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接受專訪嗆說關稅32%不夠,要「奪回」晶片製造業。不過,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看完訪談後,指美國商務部長沒講過這句話,「相關說法與用詞多為媒體自行錯誤引述,與事實不符」
杜奕瑾透過臉書發文,表示該次專訪中,盧特尼克主要談論的是製造業「回流」(reshoring)對美國經濟與就業的助益。盧特尼克提到,根據《美墨加協定》(USMCA),若在美國生產汽車,使用加拿大或墨西哥的零組件可免關稅,強調美國境內生產的誘因,「他進一步指出,台積電等企業在美設廠同樣享有政策優勢,並未針對台灣進行任何批評或指責」。
杜奕瑾進一步說明,盧特尼克還在訪談中說,美國無法擁有全球所有產業鏈,但出於國家安全考量,必須在某些關鍵領域增加本土生產的比重,例如針對iPhone主要在台灣與中國製造的現況,盧特尼克回應大眾對「若生產移回美國,成本是否過高」的疑問,表示未來可透過機器人技術實現在地化生產。
杜奕瑾認為,盧特尼克整段發言語氣穩健,未使用如「奪回」等激烈字眼,也從未提及「對台32%關稅不夠」,多聚焦於政策考量與經濟邏輯,但台灣部分媒體及政論節目,片段摘錄或自製圖卡標題扭曲了原意,導致社會大眾對美國對台政策產生誤解與不必要的敵意。
杜奕瑾也說,盧特尼克曾表示擔憂台灣產業若被中國控制,會影響關鍵零組件供應,而目前關稅政策與製造業佈局正處於全球熱議,相關討論本具複雜性,他認為「翻譯落差與斷章取義極易造成誤解,媒體在報導國際政經議題時應更為審慎,讀者亦應查閱原始資料,避免落入認知陷阱」。
更新時間|2025.04.06 13:3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