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22:22 臺北時間

風災重創太陽能板掀污染疑慮 童子賢:台灣應認清自身條件

mm-logo
財經理財
童子賢對台灣光電太陽能板受損影響環境表達憂心。(本刊資料照)
童子賢對台灣光電太陽能板受損影響環境表達憂心。(本刊資料照)
丹娜絲颱風是120年來首個從嘉義登陸的颱風,在沒有中央山脈阻擋的庇護下,其強勁風勢肆虐嘉南地區,吹倒近2,500支電線桿還被封為「電桿殺手」,不僅如此,太陽光電設施受損估算總數高達14.5萬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今(17日)指出,光電太陽能板發電效益有限,不足以供應台灣所需,這次風災正好是一個壓力測試,也提醒各界認清台灣所擁有的條件,要務實發展也要對環境友善。
童子賢出席2025個資法論壇時接受媒體訪問,對於風災導致的太陽能板受損接連引發的環境議題提出看法,童子賢指出,依照台灣目前的用電,會需要10.5個台北市面積大小的太陽能面板進行發電才夠,但是台灣寸土寸金並沒有這麼多地,而且這還是白天有太陽照射下的供電情形,到了夜間沒有太陽還需要龐大的鋰電池進行儲能。他從中點出,經營太陽能應該要把土地成本算進去。
其次是,太陽能板仍有使用壽命,時間到了就得找地方掩埋,最近因風災導致的太陽能板破損,也得找地方處理,童子賢表示「台灣如何再找10.5個台北市大小的地方進行掩埋呢?台灣不像澳洲有廣大的沙漠,也不像大陸有廣大的新疆、內蒙可以進行掩埋。」
童子賢認為,追求綠能卻沒有做環境評估就全部放行,影響會很可怕,再者,一旦貼上循環能源、綠色能源的標籤就廣泛的設置也很不理性,環境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童子賢重申,「所謂的綠能掛上這個『綠』字,必需要對得起這個字,要對環境友善,對環境能夠體貼保護,使用前後不會破壞環境。」他更進一步挑出問題「當太陽能板污損時又是如何清理的呢?」,一旦清水清理效果不佳,就可能動用酸性的、鹼性的清潔劑去處理,「而這些水排到池塘、魚塭、泥土中,飼養出來的魚蝦還能吃嗎?」童子賢提問。
因此,童子賢提醒,台灣應該要認清楚自己的條件,台灣的土地面積就是小,再回過頭來說,這次颱風襲台算是對環境和太陽能光電建置的一個壓力測試,要找出對台灣能務實發展又真正對環境友好的平衡共處之道。
更新時間|2025.07.17 22:2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