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這已經是哈德利希(Augustin Hadelich)第三次來台灣,偌大的國家音樂廳被塞得幾乎滿座,且聽眾的年齡層明顯年輕許多。

英文德國腔 稍微義大利
不知這是否與哈德利希在疫情期間知名度提高有關,五年前那場大疫,讓以往總是全球跑、以各國五星級飯店為家的他,像所有人一樣關在家中,他卻做一件想了很久的事—錄教學影片。封城之下,自是只能在家錄影,他笑著回憶:「但面對鏡頭說話真的好尷尬,哈哈,光線也不好,效果很糟,一看就是在自己家裡拍的。」過去他只上傳自己的優美演奏會片段,忽然要放上這種陽春影片,還真需要鼓足勇氣,「前幾支影片我都錄了好幾次,才敢放上YouTube。」
不料,這幾支居家風影片,居然真的有人看,且越來越多。他也在家裡演奏並上傳影片,舉世恐慌之際,音樂格外撫慰人心吧,這些陽春影片竟動輒數十萬次瀏覽,以古典樂這樣小眾的領域而言,頗為驚人。

哈德利希在7月初來台,這是他此次亞洲巡迴演出的最終站,台北、台南共3場。首場在星期四,並非週五、週六,卻幾乎爆滿。合作演出的是柏林愛樂的子團—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團員多半亦是柏林愛樂的成員。
我們選在他沒有演出的那天進行專訪,工作人員說他會晚一會兒,但很快哈德利希就出現眼前,侃侃而談,不時伴隨各種手勢,採訪結束後我說他滿像義大利人,他說:「我有時確實像義大利人,講話時很多手勢,但我的英文是德國腔,不過手勢啊什麼的好像根深蒂固了,是一種混合吧,就像我可能會遲到2分鐘,不會像德國人那樣提前1分鐘到,但也不會像義大利人那麼晚,哈哈,我算『稍微義大利』吧。」

41歲的哈德利希成長在義大利,自小被視為音樂神童,會小提琴、鋼琴。然而,習琴的初始卻很隨性,兩個哥哥都已學大提琴,因此,父親丟了一把小提琴給他。
他出生於義大利托斯卡尼地區,此區以紅酒與高品質橄欖油聞名,到處是葡萄園、橄欖樹。他的父母卻是德國人,在哈德利希出生前移居義大利,父親是農學家兼業餘的大提琴家,母親是小提琴老師,哈德利希是老么,有兩個哥哥。
5歲學拉琴 被視為神童
「德國家庭有個古老傳統,家中每個人都會彈奏某種樂器,我爸就是業餘的大提琴家,我最早的記憶是爸爸和我大哥一起拉大提琴,全家唱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那像是德國的民謠。我學音樂也是這樣開始,並不是爸媽希望我成為一名演奏家,我5歲拿到一把小提琴,就開始拉了。」
小提琴最初是父親教他,8歲那年,父親帶他去看小提琴家屋吉(Uto Ughi)的演出,「他在義大利非常有名,琴聲優美、抒情,所謂的『義大利聲音』,意思是有一種義大利歌劇的美感,這對我有很大影響。」德國是西方古典樂的發源地,巴哈、貝多芬等作曲家都是德國人;義大利則以歌劇著稱,寫出《杜蘭朵》歌劇草稿及《蝴蝶夫人》的普契尼正是義大利人。
8歲的哈德利希參加了屋吉的「大師班」,不定期與其他同學一起上課。在古典樂界,「大師班」指知名演奏家開設的短期教學課程。後來父親又帶他陸續拜師。此前,他七歲就舉辦人生第一場音樂會,被視為音樂神童。
父親是個有趣之人,「他很聰明,自己學會很多東西,甚至自己蓋了我們家的房子,也會修理很多東西。他本身不拉小提琴,只拉大提琴,但他小提琴其實教得滿不錯的,甚至比當時很多專業教師還好,他有很多點子。」

年幼的哈德利希一邊上課,一邊四處演出。他解釋:「90年代初,歐洲很流行一種『神童熱』,大家對於小孩子能拉好小提琴這件事非常瘋狂,覺得太神奇了,小孩竟然能演奏這麼困難的作品,那時候風氣真的很熱,只要你在鎮上貼一張海報,說有個小孩要開音樂會,大家都會來看你演奏。」
「當你年紀漸長,他們就會對你失去興趣,轉去看更年輕的孩子,所以神童熱其實有點膚淺啦。而且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這根本不是神蹟,只要教學方法變得更好,就做得到。但當年那種風潮給了我很多的演出機會,我很早就開始演奏,這對我的音樂成長非常有幫助。」
火燒傷臉手 復健極痛楚
如托斯卡尼的陽光一般璀璨的兒時歲月,卻在15歲那年戛然而止。那是1999年某天,他家葡萄園的拖拉機燃料起火,釀成嚴重火災,哈德利希的上半身被嚴重燒傷,尤其臉部及右手。他被送上直升機,到德國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