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裴社長的觀察,萬華大稻埕之所以成為北台灣魷魚美食的發源地,與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密不可分。萬華大稻埕一帶因河港優勢,早期便是北部南北貨的重要集散地。迪化街作為南北貨集中區,來自日本北海道、南韓,以及後來阿根廷的大魷魚乾,自然成為重要商品。
裴社長回憶,早期的南北貨商人為了促銷不易保存的乾魷魚,發展出多元化的料理方式。除了直接剪絲燉湯增添海味,更將魷魚壓輾成片狀,刷上糖蜜在爐火上烤製,製成一片片香甜的烤魷魚片。他表示,四五十年前的學生時代,每家電影院旁都有這種烤魷魚片攤販,「我以前到西門町或基隆龍宮戲院看電影,一定先排隊買烤魷魚片,搞不清楚究竟是為了看電影或是為了吃烤魷魚片。」
在這段魷魚美食發展史中,裴社長特別提到一位關鍵人物-被老一代大稻埕人稱為「魷魚大王」的李維中。他經營的勝益南北貨行,後來發展成台灣最大的魷魚盤商。李維中最大的貢獻,是掌握了讓魷魚Q彈的獨門發泡技術。更難得的是,李維中並不藏私,將技術傳授給在地買家,這種開放的經營理念,直接促成了魷魚羹在70年代的大爆發。
正老牌魷魚平

裴社長首先推薦位於環河南路與康定路交叉口的「正老牌魷魚平」,今年剛好滿60歲。這間創立於1965年的老店,堅持傳統魚漿包裹魷魚條的作法,搭配白蘿蔔清湯、金針花,以及店家招牌的九層塔香氣。
據裴社長觀察,店內的魷魚羹湯頭微酸帶甜,勾芡濃淡適中,配上一盤先炒好再續蒸的清淡炒米粉,形成絕佳搭配。
兩喜號

擁有百年歷史的兩喜號魷魚羹,從1921年第一代老闆陳兩喜18歲開始在龍山寺旁挑擔擺攤,至今已由第三代與第四代共同經營。店家的招牌綜合羹包含魷魚片、肉羹、花枝羹加魚酥,用料實在,魷魚處理得厚塊飽滿,彈性十足。裴社長認為,這家店也獲得米其林必比登推薦,證明了傳統美食的不朽價值。
魷魚標
位於大稻埕慈聖宮媽祖廟前的魷魚標,創立於1958年,是廟前攤位的元老之一。老闆堅持只賣燙魷魚這一味,選用阿根廷福克蘭群島魷魚,自己進行發泡處理,確保魷魚的天然香氣與口感。魷魚標的料理手法講究精準,薑水下鍋汆燙20秒撈起,搭配蒜苗絲、香菜,以及特調的蒜末醬汁。
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的魷魚,經過迪化街商人的巧思轉化,最終成為台北庶民餐桌上的日常美味,這個過程體現了台灣人善於融合外來食材、創造在地特色的文化特質。
📷難忘看電影配烤魷魚片的美好時光!陪社長吃魷魚焿!EP28節目上架~~
- Apple Podcast:https://lihi2.com/iKjh9
- Spotify:https://lihi2.com/8lLgc
- 鏡好聽:https://lihi.cc/uDRy2
- YouTube:https://lihi2.com/26T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