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這句話似乎正好可以用來形容三元能源在全球電池市場的定位。因為在產值即將突破700億美元的鋰離子電池市場中,三元能源主攻的是1%高能量密度、高穩定的領域。
逐一審視過往的點點滴滴,三元能源Molicel技術源自加拿大,1998年被當時的台泥董事長辜成允收購後,保留海外研發團隊,並將生產基地設於南科。然而,隨著中國大陸電池企業在政府補貼下,急速擴大磷酸鐵鋰電池產能,全球電池市場迅速淪為紅海。2017年,張安平臨危受命接掌台泥董事長,面對集團電池業務的經營困境,當時有「賣掉」或「轉型」兩條路可以走,張安平選擇了後者,展開改革。
張安平將Molicel研發重心從加拿大拉回台灣,組建年輕研發團隊,每兩週親自主持會議;同時,引入具豐富外商全球業務經驗的總經理及團隊。在其操盤下,Molicel選擇避開低階紅海,專注全球僅1%的頂尖應用,瞄準對能量密度、穩定性與輸出有極致要求的電動飛行器(eVTOL)、超級跑車與太空科技等領域,避開與國際電池大廠正面對決。
2021年,因為南科腹地不足與設備老舊,不足以因應客戶後續的需求,台泥決定在自家的小港紙廠舊址,打造台灣首座產能1.8GWh的電池超級工廠(Gigafactory)。持平而論,這個產能與寧德時代等電池產業的巨擘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但因為放電量大、低易燃性、長壽命等特性較主流電池更佳,能滿足航空及特殊個人移動設備的需求,所以走出了新藍海。
據本刊側面了解,在太空計畫中,Molicel的三元鋰電池負責推進器相關系統的電力供應,通常在火箭升空瞬間,必須在極端條件下提供高動力輸出,方能確保推進器與導航系統的精準整合,故其對品質與可靠性的要求遠超越一般人的想像。
業界人士表示,在台灣,電池產業所需要的化學材料人才多被半導體產業吸走,造成台灣電池業的人才荒。此外,許多電池所需的礦材全依賴進口,加上政府補助台灣業者的力道也比不上其他國家,諸如此類,都加深了台灣電池產業發展的困難度。三元能源小港廠好不容易在今年上半年穩定量產,下半年訂單滿單,若因為這場火災而退回原點,實在有點可惜!
時光倒轉,2021年10月25日,三元能源第一期斥資逾新台幣120億元的小港超級電池工廠動工,當時代表中央與地方的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高雄市長陳其邁都到場致賀,顯示除了台泥之外,中央與地方都對這個工廠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這一點從高雄市長陳其邁第一時間趕到火災現場坐鎮、調度,便可得到驗證。
因為如此,在近期川普政府關稅壁壘成形、爭搶頂尖科技的此刻,三元能源火災調查與後續處置將考驗中央產業決策智慧,因為這不僅是台泥的課題,更是台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能否站穩腳跟的關鍵命題。賴政府扶植高科技產業的態度,是否因為一場火警而出現變化,外界都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