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安永)表示,從經濟、環境、社會三層面出發,將生態旅遊多樣性、循環性二大策略注入旅遊市場,極有可能是國旅能否突圍的關鍵。
根據安永蒐集的資料顯示,不少人抱怨臺灣老街、夜市同質性高、沒特色,其實,早在疫情前立法院交通委員會關注國旅發展,就有立委指出2015到2018年臺灣就多了80個彩繪村、建了13座天空步道,重複性高,無助永續發展。近期更有立委直指國旅同質性高缺乏特色、品質待提升、缺乏數位應用、交通整合不佳等問題。
安永永續確信及碳資產管理服務負責人林孟賢指出,從經濟、環境、社會三個層面來看,發展生態旅遊應是解方之一。經濟方面,生態旅遊可為偏遠地區帶來旅遊收入 與就業機會,活絡當地產業經濟;環境方面,旅遊收入再投入自然保育,可提升保育區管理的自給能力;社會方面,可促進當地文化保存、增強居民對地方的認同感,透過社區參與機制(如社區導覽、手工藝產業等)賦予居民更多自主性,成為旅遊價值鏈中的核心角色。
林孟賢指出,生態旅遊具有多樣性、循環性二大利基,除了可改善國旅同質性高等瓶頸,也是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氣候行動」與「減少不平等」等目標的重要手段,在當前全球追求永續發展的趨勢中,扮演著促進轉型與價值導向的關鍵角色:
一、多樣性策略化解國旅同質性:
臺灣多樣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對國內外遊客都具有極大吸引力,但臺灣生態旅遊景點分散且規模較小,資源不易整合。對此,去年底成立的「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透過聯盟合作吸引65個社區共同參與、規劃精選遊程,對商家而言,可以提升行銷效果,對於遊客,可以透過統一的平臺 獲取生態旅遊資訊,體驗到有機小農、文史工作者及在地民俗活動等多樣化的內容。
二、循環性策略提升社區韌性:
生態旅遊強調「循環性」,國內外皆有成功案例值得參考。例如,哥倫比亞的 Mesetas 社區,原為內戰後的衝突熱區,在NGO與社區合作下發展觀鳥與再造林導覽,成功將觀光導入保育與和平轉型,旅遊所取得的收入 不僅支撐自然保護與基礎建設,更強化居民對和平與土地的連結,形成「保育即重建」的正向循環。
在臺灣也有知名案例,墾丁國家公園成立時,社頂部落的賣店被徵收,居民違法在墾丁大街擺攤又被警察開罰,居民與公部門矛盾難解,後來在屏科大團隊進駐輔導後,部落找到發展方向,不僅獲得「國家環境教育奬」殊榮,也成為臺灣發展生態旅遊的樣版之一。
林孟賢認為,若能將生態旅遊策略制度化,並納入國家旅遊政策與在地社群能力建構之中,有助於國旅增加「多樣性」選擇,同時也可協助旅遊業降低碳排壓力,從傳統的「消耗型經濟」轉型為「再生型經濟」。此外,生態旅遊作為一種「小規模、多重效益」的模式,對環境保育、貧窮減緩、性別平等、社區賦權與氣候行動等多項SDGs目標具有連動效果,可為處於開發中、自然資源豐富但治理能量不足的地區,提供務實且具地方彈性的選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