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20:28 臺北時間

工藝解碼/異端還是先驅?淺論 Hybrid Watches

mm-logo
汽車鐘錶
工藝解碼/異端還是先驅?淺論 Hybrid Watches
鐘錶產業對「改變規則」向來戒慎。1969 年石英錶初登場曾被視為挑釁,如今卻成里程碑;二十一世紀的 Hybrid Watches 亦步亦趨。它們既非純機械,亦非單純電子,而是嘗試縫合兩個時代的精神。關鍵在於:這種「混血」能否獲得正統地位,抑或僅成過渡枝節?
20250819-watch-hybridwatches-01
赤羽好和耗費二十餘年完成 Spring Drive,卻於 1998 年辭世,未能親見 1999 年巴塞爾錶展上 Glide Motion 秒針震驚業界的時刻。

工程師的執念:赤羽好和與滑行秒針

若追溯 Hybrid Watches 的雛形,1960 年美國 Bulova 推出 Accutron,以音叉振盪與電子電路驅動齒輪列,開啟機電共存的先聲;但它依賴電池、由電子主導,邏輯仍屬電子錶譜系。
20250819-watch-hybridwatches-19
1960 年 Bulova Accutron 以音叉振盪與電子電路推動齒輪,開啟Hybrid Watches雛形,但因由電池提供電力,反而更接近電子錶譜系。
真正把「機械為主、電子為輔」落成完整系統的人,是 Seiko工程師赤羽好和(Yoshikazu Akahane)。1977 年,他在諏訪精工舍提出構想:發條驅動齒輪,以石英振盪器作基準,由電磁力精密制動轉速,兼顧機械情感與高等時性。這看似單純,卻牽涉能量轉換與耗電控制等關卡。他與團隊二十多年打造逾六百個原型,最終確立三能整率器(Tri-synchro Regulator) 的架構:發條能量、感生電能、石英振盪三者同軸協作,電子系統僅在需要時介入制動,讓機械錶達到石英級精度。
1982 年推出的第一款 Spring Drive 原型機芯
1999 年,Seiko 在 Baselworld 首度公開 Spring Drive,並推出採用手上鍊 Cal. 7R68 的首批錶款。雖然數量有限,定位仍偏向「先行試作」,但這已是第一個真正投入市場的 Spring Drive 機芯,也標誌著技術的商業化起點。
2004 年,Grand Seiko 進一步發表自動上鍊 Cal. 9R65,讓 Spring Drive 從小規模嘗試走向完整產品線。這也是奠定 Spring Drive 長期存續的關鍵一步。那根平滑前行的秒針,後被命名為 Glide Motion,成為電子與機械調和的象徵,也確立了 Spring Drive 作為首個真正成熟的 Hybrid Watches 系統地位。
Piaget Emperador Coussin XL 700P 以發條驅動微型發電機,再由石英振盪精準制動,實現 ±1 秒/日的高精度。

技術路線:精度與互動的兩極

Hybrid Watches 的定義若以技術目的來看,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
精度導向:如 Seiko Spring Drive、Piaget Emperador Coussin XL 700P,電子系統僅作參照或制動,用以提升等時性。
互動導向:如 URWERK EMC、Ressence Type 2,電子系統則負責量測、記憶或校時,擴展佩戴者與腕錶的互動。
20250819-watch-hybridwatches-14
2004 年 Panerai PAM00193 結合自動上鍊機芯與電子深度感測器,測深達 120 公尺,專為專業潛水任務設計。
這些理念也曾在不同時空落地實踐。1999 年 Spring Drive 以 Glide Motion 秒針成為巴塞爾展焦點。2004 年 Panerai Luminor 1950 Submersible Depth Gauge PAM00193 將電子深度感測器嵌入 OP XV 自動上鍊機芯,測深達 120 公尺。2013 年 URWERK EMC 讓佩戴者藉由手搖發電與光學感測自行讀取日差,首次賦予機械腕錶「自我診斷」能力。2016 年 Piaget Emperador Coussin XL 700P 則以限量 118 枚的姿態亮相,展示 ±1 秒/日的精準。
2019年Ressence Type 2 則搭載 e-Crown 模組:這是一個安置於機械機芯與 ROCS 顯時系統之間的電子單元,能記憶多組時區,手錶靜置時可休眠,拿起或輕敲錶鏡即可自動回正。它靠隱藏於錶盤的太陽能面板供電,不需更換電池,並可透過專屬 App 進行藍牙校時。
2013 年 URWERK EMC 結合手搖發電與光學感測,讓腕錶能讀取日差並自行手動調校,開創「自我診斷」先例。
Frederique Constant 於 2018 年發表的 Hybrid Manufacture,亦是市場上少見嘗試將機械與智慧化結合的腕錶。它搭載自製自動機芯,並整合藍牙模組,可連結手機 App 進行時間同步與智慧化功能。更特別的是,它能自動監測機芯狀態,提供「機芯診斷」數據,讓佩戴者提前掌握維護需求。
20250819-watch-hybridwatches-13
Frederique Constant Hybrid Manufacture 將自動機芯與藍牙智慧模組結合,並加入機芯診斷功能,實現傳統與智能融合。
20250819-watch-hybridwatches-15
2004 年 Grand Seiko 發表 Spring Drive 9R65自動上鍊機芯,自此 21 年間不斷演進,衍生出計時碼錶、GMT與高精度等多樣功能。

先驅或異端?

Hybrid Watches 的價值不在於它能否主導市場,而在於它強迫產業正視不願回答的問題。Spring Drive 已經證明這條路能走通,其他作品則在邊角處留下不同的註腳。
2011 年 Ulysse Nardin 曾推出 Chairman 智慧型手機,內建自動盤轉子可為電池充電,結合製錶工藝與通訊科技。
Hybrid Watches 或許難以成為市場的主流,但它們的重要性不在銷量,而在於角色。它們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傳統製錶在面對精準度、便利性與互動性時的掙扎與回應。無論成功與否,這些作品都讓人看見:當傳統機械與現代科技相遇,製錶業便被迫產生新的語言與方法。Hybrid Watches 的存在,可說是推動鐘錶產業進化的必要環節。

Hybrid Watches 發展年表(1977–2025)

1977:赤羽好和於諏訪精工舍提出以發條驅動、石英作基準的構想(後成為 Spring Drive)。

1999:Seiko 在 Baselworld 正式展出 Spring Drive;同年 12 月推出手上鍊 Cal. 7R68。

2004:Grand Seiko 量產自動上鍊 Cal. 9R65,Spring Drive 由技術展示進入完整商品線。

2007:Panerai Luminor 1950 Submersible Depth Gauge PAM00193 發表;自動機芯搭配電子深度計模組,測深 120 公尺,屬「Special Instruments」系列。

2013:URWERK EMC 發表,機械走時+光學感測與手搖發電,佩戴者可讀取日差並微調。

2016:Piaget Emperador Coussin XL 700P 亮相,機械發條+微型發電機+石英制動,限量 118 枚。

2018:Frederique Constant Hybrid Manufacture 發表,機械自動機芯整合藍牙智慧模組與機芯診斷。

2019:Ressence Type 2 正式量產販售;搭載 e-Crown 模組,支援光能維持與 App 校時。

2025:Grand Seiko 推出搭載 Ultra Fine Accuracy(U.F.A.)Caliber 9RB2 的Evolution 9系列腕錶,其 Spring Drive 機芯精度驚人地達到 ±20秒/年。

2025 年 Grand Seiko 9RB2 首度亮相,以霧峰高原冰霜森林為靈感,藍色紋理錶盤搭配鉑金錶殼,限量呈現靜謐之美。
●品牌:GRAND SEIKO
●錶名:SLGB001
●功能:時、分、秒指示,日期顯示
●機芯:Spring Drive 9RB2自動上鍊機芯
●材質:鉑金
●錶徑:37mm
●厚度:11.4mm
●防水:100米
●定價:NT$1,120,000/限量 80 只
更新時間|2025.08.20 07:1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