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不諱言,AI改變工作模式,例如AI同事出現,以及與AI同事共創等等。「證據顯示,資深人士加上AI是最受歡迎的,影響最大的反而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他指出問題卻不悲觀。A I改變我們的世界,而且已經是一場「1:99」的競爭。
那麼,未來人才在哪裡?「我們出生在一年有40萬人出生的年代,也是大學畢業就出國的時代,但現在是10多萬人進大學,現在不僅是少子化問題,人才結構也在變化。」他全程帶著笑容以對,「外國人不能來,AI提升30%時,就是機器人救台灣。」
同時他強調,「科技始終帶來新工作。在國外,已經有200~300萬人從事1人創業的工作模式,給想法,幫找錢,這群人商業模式不變,搶走原來老闆的生意。如果我們(台灣)還沒有,那要想想發生了什麼事?」
所需實力?「AI成為副駕。所需要的能力,不是對錯,而是要懂得思辯;問問題代替解題,問題問得好,答案就會生出來。」他以自己失智的媽媽為例說明,透過科技幫媽媽找到高中同學,媽媽回說:(AI)那是神仙。
「神仙(AI)下凡了,從問好問題開始,答案是被聰明人問出來的,」當然,他不忘提醒,「小心大腦外包(Outboard Brain)。AI輔助教育,更需要高資訊素養和軟實力,以及同理心。過去強調要當T型人,專注一個專業;要當π型人,擁有兩條腿,軟硬實力兼備。」
笑語如珠的他,以著名漫畫哆拉A夢為例。簡立峰表示,哆拉A夢是那個神仙(AI),常跟大雄說:你要靠自己,不要都靠我。也就是他提到的要成為π型人,讓自己成為AI的指揮家、能協助AI與個人溝通、能管理AI與人類同事!
「天空是畫布,無人機可以是彩筆!」職涯大多時間與科技為伍,甚至現在還是AI原生軟體公司沛星互動科技(Appier)、定位AI賦能公司iKala兩間公司董事的簡立峰,面對人才議題,有理性面、亦帶著感性面,一點都不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