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中指出,2025年一項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突破性研究,為中年發胖的謎團提供了新解,指出對抗中年發福的關鍵應控制體內的「慢性發炎」,而非僅僅追求減重。對此,張家銘強調,「問題不在於你做錯了什麼,而是你可能誤解了身體的訊號」。
這項研究揭示,中年肥胖的成因可能源於脂肪細胞與免疫細胞之間的一場「內部溝通障礙」。年輕時,脂肪組織中的脂肪幹細胞會分泌細胞外囊泡,這些微小的囊泡如同信使,攜帶著一種小分子核糖核酸 (miR-145)。這些細胞外囊泡扮演著「和平使者」的角色,向脂肪組織內的免疫細胞,尤其是巨噬細胞,傳遞鎮靜和穩定的信號,避免它們過度活躍。
中年後脂肪幹細胞老化,其分泌的細胞外囊泡減少,內含的小分子核糖核酸也顯著降低。巨噬細胞因訊息不足而誤判,導致過度發炎,使脂肪組織進入慢性發炎性老化。這不僅造成肥胖,更引發胰島素阻抗、脂肪堆積和代謝失調,是中年機能衰退的開端。
研究指出肥胖主因是脂肪細胞發炎,而非只是吃太多。因此,減重首要之務是消炎,調整細胞溝通,才能重啟脂肪代謝。如同網路斷線應檢查路由器,而非責怪手機。小分子核糖核酸是細胞溝通的關鍵。了解發炎與小分子核糖核酸的關聯,能幫助我們更有方向地減重,而非盲目節食。
張家銘建議,飲食上多攝取Omega-3(深海魚、亞麻籽油)、多酚類(綠茶、薑黃、莓果)等抗發炎食物,有助穩定脂肪幹細胞。運動宜採間歇性有氧與阻力訓練,避免過度劇烈。同時重視睡眠與壓力管理,慢性壓力與失眠皆不利幹細胞功能。減重是身心平衡的修復。
這項研究揭示一項具前瞻性的應用,顯示利用脂質體遞送小分子核糖核酸至巨噬細胞,成功阻止中年小鼠高脂飲食引起的肥胖、胰島素阻抗和脂肪發炎。這暗示未來減重治療可能著重於「訊號修復」而非單純的「熱量控制」。張家銘認為,未來治療策略可能藉由微RNA或細胞外囊泡精準傳輸技術,或許能直接修復細胞間的溝通機制,從根本上穩定脂肪組織的健康狀態,進而達成不易復胖、且無副作用的健康管理目標。
這篇研究打破不夠自律的迷思,指出肥胖源於細胞溝通失調,而非意志力薄弱。張家銘強調,理解身體困境才能選對方法,重點在於修復與協調,而非責備與懲罰。中年要活得健康,關鍵在於讀懂身體的脂肪訊號、消除體內發炎,讓細胞溝通順暢,才能恢復活力與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