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統計,2025年前3季,全球鋰電儲能裝機量已達到170GWh,年增68%,中國大陸業者的系統整合商因產能過剩、正以低於成本價銷往海外市場,這也讓各界裝機速度更快,有望成為下個兆元級產業。
友達能源事業群總經理林恬宇表示,台灣表後儲能市場正邁入成熟階段,未來3年預估規模達5GW,投資金額約400億至500億元。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舉例,表後儲能就是在自家電表後設置儲能設備,可以想像成家家戶戶都有的水塔,水庫把水送到淨水廠、再進到家裡的水塔,如果不小心出現中斷問題,水塔的儲水就能應急,未來甚至多的還可以賣出去,用水管模式,增強電網韌性。
而這規劃除了因設備技術逐步成熟、成本降低,最重要的還是政府動起來了。經濟部的「表後儲能補助要點」計畫,最快會在2026年啟動,鼓勵廠商設置儲能系統,每MWh(千度)補助500萬元,單一案場補助上限5,000萬元,預計4年共補助50億元,預算待立法院通過。
其實在今年5月,面板廠群創就已跟台達電攜手打造企業級大型表後儲能案場,一座座白色大型儲能櫃坐落在台南科學園區,70MWh的裝置容量,相當於5,600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
永豐餘也早在2023年於華紙的廠區,打造總裝置容量5MWh以上的全台首座「汽電共生表後儲能系統」。永餘智能總經理陳貽評表示,透過自家造紙工廠內建造工業微電網儲能系統,結合廠內再生能源與多元發電機組,可進行最佳化能源調度與應用。
除了這些有實例經驗的廠商外,因這次補助條件之一,就是儲能設備要使用國產電池,因此市場評估第一波受惠業者就是有做電池的廠商,包括台塑集團的台塑新智能、台泥的能元科技、鴻海集團、有量科技等都可望受惠。
原本就摩拳擦掌的綠電業者也有各種計劃,聯合再生事業總經理姜暭先表示,日本在政策推動下已進入「儲能元年」,投資回本期僅需兩年,台灣市場在能源署政策與電價差回饋的誘因下,預計也可從2026年起快速成長。
所以聯合再生已於台南設立表後儲能示範案場,姜暭先表示,下午4時至晚上9時仍是用電挑戰,太陽能需透過儲能將餘電儲存,供應下午至夜間用電高峰,確保電網穩定,也會在南科工業區舉辦多場說明會,推廣企業導入表後儲能。
泓德旗下的星星電力則推出「ETF5050表後儲能共享方案」,企業可「零出資、低風險」導入儲能設備,透過收益分潤來參與電力交易。
雲豹旗下的儲能子公司台普威能源公司甚至計畫要在2026年登興櫃、後續上櫃,今年與錸寶合作的儲能案金額高達30億元。
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表示,目前是先鼓勵科學園區、產業園區等廠商申請,儲能系統安裝在用戶電表後,由用戶自行設置管理,或與能源服務公司合作,在離峰時儲電,需求高峰期時,減少用戶對外部電網的需求,也能降低電費。
吳志偉表示,廠商可因此強化自身供電韌性,應對電壓或頻率不穩定的情況,也可降低契約容量,結合發電機進行混合應用,取代傳統的UPS不斷電系統,沒用到的電力,也可賣回給台電,一起穩定電力系統。



